诗送玄静先生赴金坛

紫府烟霞士,玄宗道德师。

心将万籁合,志与九仙期。

绝俗遗尘境,同人喜济时。

访经游玉洞,敷教入瑶墀。

茅岭追馀迹,金坛赴远思。

阴宫春旧记,阳观饬新祠。

缅想埋双璧,长怀采五芝。

真灵若可遇,鸾鹤伫来兹。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翻译

紫色仙境的隐士,玄宗时期的道德导师。
内心与万物和谐共鸣,志向与九位仙人相约。
超脱世俗,远离尘埃,与志同道合者共济天下。
寻访经典,在玉洞游历,传播教诲至神圣之地。
追踪茅岭的遗迹,前往遥远的金坛,思绪飘向远方。
阴间的宫殿仍记得春天的往事,阳世的观宇更新着神祠。
怀念那埋藏的双璧,长久期盼采集仙草五芝。
如果真灵能相遇,我期待鸾鹤降临此地。

注释

紫府:紫色仙境。
烟霞:云雾缭绕。
士:隐士。
玄宗:唐朝皇帝唐玄宗。
道德师:道德修养的导师。
万籁:万物的声音。
合:融合。
九仙:传说中的仙人。
期:期望。
绝俗:超凡脱俗。
遗尘境:远离尘世。
济时:救济时世。
玉洞:道教的仙境。
瑶墀:宫殿的台阶。
茅岭:地名,可能指道教圣地。
金坛:道教活动场所。
阴宫:阴间宫殿。
阳观:阳世庙宇。
双璧:象征珍贵的事物。
五芝:道教传说中的五种仙草。
真灵:神仙之灵。
鸾鹤:神话中的仙鸟。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隆基的作品,名为《送玄静先生赴金坛》。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对道德高深、修为超凡的玄静先生的崇敬和不舍。

"紫府烟霞士,玄宗道德师。心将万籁合,志与九仙期。" 开篇即描绘玄静先生神游紫府,道法高深,与众不同。他心怀大志,愿与仙人为伍,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绝俗遗尘境,同人喜济时。访经游玉洞,敷教入瑶墀。" 玄静先生超越了凡人的尘境,与众人共享道法之乐,他在玉洞中研读仙经,在瑶台上传授道术。

"茅岭追馀迹,金坛赴远思。阴宫春旧记,阳观饬新祠。" 诗人追忆玄静先生在茅岭留下的足迹,而今他要去往金坛,心中怀念那片神秘的土地。阴宫和阳观分别象征着道法修炼的不同阶段和境界。

"缅想埋双璧,长怀采五芝。真灵若可遇,鸾鹤伫来兹。" 诗人表达了对玄静先生的深切思念,如同埋藏宝璧一般珍贵。同时也希望能够像采集仙草一样,得到玄静先生的指点和启迪。如果真灵能够相遇,那将是多么荣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道法修炼的描述,展现了玄静先生的高洁品格和深厚学问,以及诗人自己对于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74)

李隆基(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 生卒年: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相关古诗词

责汉水辞

汉之广兮,风波四起。虽有风波,不如蹄涔之水。

蹄涔之水,不为下国而倾天子。

汉之深兮,其堤莫量。虽云莫量,不如行潦之汪。

行潦之汪,不为下国而溺天王。

汉之美者曰鲂,吾虽饥不食其鲂,恐污吾之饥肠。

形式: 古风

此心复何已,新月清江长。

云归石壁尽,月照霜林清。

形式:

献淮南师

鸡树烟含瑞气凝,凤池波待玉山澄。

国人久倚东关望,拟筑沙堤到广陵。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汴河直进船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