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表达了诗人辞别亲朋好友,怀念主君的心情。全诗语言古朴典雅,情感真挚。
开篇“昔岁辞亲泪,今为恋主泣”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昔日与亲人分别时的泪水,如今却是因为思念主君而流下的泪。表明了诗人对主君的情深意重。
“去住情难并,别离景易戢”进一步描绘了离别之苦,情感的纠葛和别离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显得尤为沉痛。
接下来的“夭矫大空鳞,曾为小泉蛰”两句,以夸张的笔触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波动,如同大海中的巨浪,又似溪流中潜藏的蛰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情绪起伏。
“幽意独沈时,震雷忽相及”则描写了一种孤独深沉的情感,在这静谧之中,突然间被巨大的声响打破,这可能是对内心世界的某种觉醒或冲击的象征。
“神行既不宰,直致非所执”表达了诗人在精神上的一种超脱和解放,不再为世俗之事所羁绊。
“至运本遗功,轻生各自立”则是对命运的思考,认为个人的成就与生命价值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道路。
“大君思此化,良佐自然集”可能是在表达对主君的敬仰,以及对贤臣良策的期待,这些都是天然而然,顺应自然之道。
“宝镜无私光,时文有新习”则是赞美一种公正无私的治理,以及文学创作中不断更新的风格和内涵。
最后,“慈亲诫志就,贱子归情急。擢第谢灵台,牵衣出皇邑。行襟海日曙,逸抱江风入。蒹葭得波浪,芙蓉红岸湿”等句,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对慈母之诫的回忆,以及个人仕途上的喜悦和归来之情。
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一位唐代士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是一首结构完整、情感丰富的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