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丘井

罗浮昨寄丹泉水,转忆浮丘日又残。

石底有龙秋不涸,山头无雨夜生寒。

红尘已没交梨灶,白鹤犹归晒药栏。

未识仙人何处去,珊瑚拾作钓鱼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梁以壮的《浮丘井》,描绘了一幅充满神秘与幽静的山水画卷。诗中通过“罗浮”、“丹泉”、“浮丘”等词语,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仙境氛围。诗人借由对浮丘井的描述,表达了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罗浮昨寄丹泉水”,以“罗浮”这一著名的道教圣地起笔,暗示了仙人的存在,而“丹泉水”则象征着长生不老之水,预示着仙人生活的神秘与超然。接下来,“转忆浮丘日又残”一句,通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仙人生活的短暂与珍贵。

“石底有龙秋不涸,山头无雨夜生寒”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浮丘井周围的自然景象。石底的龙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不竭的水源,而山头的寒冷则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神秘感。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也暗含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向往。

“红尘已没交梨灶,白鹤犹归晒药栏”两句,通过“红尘”与“白鹤”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仙人生活的超脱与纯净。红尘代表世俗的喧嚣与纷扰,而白鹤则象征着仙人的高洁与宁静。这两句不仅描绘了仙人生活的环境,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最后,“未识仙人何处去,珊瑚拾作钓鱼竿”两句,以疑问的形式收尾,既表达了对仙人行踪的探寻,也暗示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无限遐想。珊瑚作为装饰品,被用来制作钓鱼竿,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寓意着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诗人对仙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361)

梁以壮(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荔支湾

今古茫茫类转蓬,荔支湾上思何穷。

昌华香雾沉春水,南汉风流结暮虹。

双阙望巍非甚近,甘泉连络总相通。

行人指点离宫处,时见遗钗野草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朝云墓

前峰学士遗祠在,孤冢蛾眉尚独依。

芳草路长春雨歇,细风环冷夜魂归。

空闻乳燕调新舌,欲剪晴云作艳衣。

惟有鹅城旧花木,至今红掩美人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慈元殿题壁

何曾绝岛辟荆榛,无地为宫避战尘。

倾覆爱存惟太后,流离仁有独三臣。

勤王诸路烽烟断,入寇孤军海上陈。

泣血此时飞不散,化鹃啼恨汴杭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九成台

不惮炎陬道路长,空馀危槛倚斜阳。

九疑云暗连江海,大雅风沉忆凤皇。

草色几含新雨露,水声犹作旧宫商。

当时岂厌南巡狩,万古重华一帝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