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袭美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

风清地古带前朝,遗事纷纷未寂寥。

三泖凉波鱼蕝动,五茸春草雉媒娇。

云藏野寺分金刹,月在江楼倚玉箫。

不用怀归忘此景,吴王看即奉弓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清风拂过古老的大地,连接着前朝的记忆,往事如烟尚未消散。
三泖湖面泛起阵阵凉意,鱼儿跃动,五茸春草间,野鸡展示着美丽的羽毛吸引伴侣。
云雾缭绕的山野寺庙隐藏在其中,金色的佛塔若隐若现,月光洒在江边的楼阁,倚窗吹奏着玉箫。
无需怀念远方,眼前的美景足以令人留连,吴王若是欣赏,或许会以弓箭相邀。

注释

风清:清风拂过。
地古:古老大地。
遗事:往事。
寂寥:消散。
泖:湖泊名。
凉波:阵阵凉意。
鱼蕝:鱼儿跃动。
五茸:五茸草。
雉媒:野鸡吸引伴侣。
云藏:隐藏。
金刹:金色佛塔。
江楼:江边楼阁。
玉箫:玉制箫。
怀归:怀念远方。
忘此景:忘记眼前美景。
吴王:古代吴国君主。
奉弓招:以弓箭相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作品,名为《奉和袭美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从诗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深沉情感,以及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

"风清地古带前朝,遗事纷纷未寂寥。"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个历史悠久、氛围宁静的场景。诗人通过“风清”和“地古”这两个词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嚣、回望往昔的情境。而“遗事纷纷未寂寥”则表明这里曾经发生过很多事情,这些历史的痕迹至今犹存,让人不禁产生深深的思考。

"三泖凉波鱼蕝动,五茸春草雉媒娇。" 这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生机。“三泖”可能指的是江南地区的一处水域,“凉波”则表现出水面的宁静与清凉。而“鱼蕝动”则是说水中的鱼儿偶尔跳跃,给人一种生动的感觉。接着“五茸春草雉媒娇”则描写了春天的草地上,小草随风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这里的“雉媒”可能是指某种鸟类,它们在这里跳跃、栖息,增添了一份生动的景象。

"云藏野寺分金刹,月在江楼倚玉箫。"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意境。“云藏野寺”给人一种神秘感,似乎那座寺庙隐藏在云雾之中,不为世人所知。而“分金刹”可能是说寺庙中的佛塔或其他建筑物品,其精致程度如同黄金一般。接着的“月在江楼倚玉箫”则描写了夜晚的景象,明亮的月光洒在江边的楼阁上,那里的风景宛如仙境。

"不用怀归忘此景,吴王看即奉弓招。"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这片风景的深深喜爱与留恋。他说自己无需思念家乡,因为这里的美丽景色已经让他心满意足。而最后“吴王看即奉弓招”则是说,即便是古时的吴国之主看到这样的景致,也会不自觉地放下手中的弓箭,邀请诗人留下来享受这份美好。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出唐代诗人对于江南地区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独特情怀。

收录诗词(607)

陆龟蒙(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别号天随子、、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 字:鲁望
  • 籍贯:江湖散
  • 生卒年:?~公元881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袭美吴中言怀寄南海二同年

曾见凌风上赤霄,尽将华藻赴嘉招。

城连虎踞山图丽,路入龙编海舶遥。

江客渔歌冲白荇,野禽人语映红蕉。

庭中必有君迁树,莫向空台望汉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奉和袭美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其一)

几降真官授隐书,洛公曾到梦中无。

眉间入静三辰影,肘后通灵五岳图。

北洞树形如曲盖,东凹山色入薰炉。

金墟福地能容否,愿作冈前蒋负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奉和袭美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其二)

火景应难到洞宫,萧闲堂冷任天风。

谈玄麈尾抛云底,服散龙胎在酒中。

有路还将赤城接,无泉不共紫河通。

奇编早晚教传授,免以神仙问葛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奉和袭美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其三)

终日焚香礼洞云,更思琪树转劳神。

曾寻下泊常经月,不到中峰又累春。

仙道最高黄玉箓,暑天偏称白纶巾。

清斋若见茅司命,乞取朱儿十二斤。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