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莫把三才别立根,此身亦自一中分。
四时环绕天包地,万片捲舒山出云。
道在灵台常泼泼,气归元海自沄沄。
百年保合太和内,老学无成恐有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丘葵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与宇宙和谐统一的哲学思考。开篇“莫把三才别立根”强调万物共根,反对将天地万物割裂开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整体论思维,也是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重要观点。
接着,“此身亦自一中分”则把这种宇宙观引申到个人身上,意味着个人的生命也是这个大统一中的一个部分。这两句诗表达了对自然界和谐整体的认识,以及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时环绕天包地,万片捲舒山出云”则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强化这种宇宙观。这里,“四时”指春夏秋冬,表明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而“万片捲舒山出云”,则形象地展示了山与云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景观,这些都是天地万物和谐运行的具体体现。
下文,“道在灵台常泼泼,气归元海自沄沄”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哲学思考。这里“道”指的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与秩序,而“灵台”则是内心世界。“气归元海”,则是在说万物都有其本源,回到根本的自然状态。这两句诗强调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
最后,“百年保合太和内,老学无成恐有闻”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生命价值和学习态度的思考。这里“百年”指的是一生的时间,“保合太和内”,是希望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而“老学无成恐有闻”,则是在表达一种谦逊的学习态度,即即使到了老年,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有所成就,害怕别人听到自己的夸张之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思考,以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学习态度的反思,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
不详
弥陀岩下苍榕树,借我今年两度游。
客思凄凉无奈老,水光潋滟最宜秋。
便思乘兴归沧海,却恨知心远白鸥。
日暮强随年少去,溪山好处尽成愁。
乱后黄花空满篱,惊心节序屡推移。
微吟聊续潘邠老,一笑难逢杜牧之。
浮蚁共伴今日醉,食糕空忆太平时。
牛山泪落龙山宴,付与西风一样吹。
海山秋索莫,不见菊花开。
节与贫相弃,年将老共催。
艰难思故里,牢落对残杯。
旧日登高伴,今无一个来。
村庄三日雨,清晓怯凭栏。
洒地纷纷白,随风阵阵寒。
不愁客衣薄,且为老农欢。
已有芃芃意,来春岁计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