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其二十)

圣人不可见,犹幸闻绪言。

万古宇宙立,一脉理义温。

专门凿私智,百家起豗喧。

太阳炳离照,坐收烟雾昏。

鲁语本非略,轲书岂为繁。

资之岁月深,左右皆逢原。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圣人难以亲眼目睹,但仍有他们的教诲流传。
自古至今,宇宙恒定,真理如血脉般温暖延续。
人们专注于个人见解,各家学派争鸣声喧嚣。
如同太阳明亮照耀,却也带来烟雾笼罩的困惑。
孔子的言论并非粗略,孟子的著述并非冗长。
这些智慧经过漫长岁月沉淀,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共鸣。

注释

绪言:遗留下来的教诲。
宇宙:指时间和空间的无限。
一脉:连续不断,像血脉一样。
私智:个人的聪明才智。
豗喧:形容声音嘈杂。
炳离照:形容太阳明亮照耀。
烟雾昏:比喻迷茫或困惑的环境。
鲁语:指孔子的儒家思想。
轲书:指孟子的著作。
岁月深:长时间的积累。
逢原:遇到源头,找到根源。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古诗,通过对宇宙万物、圣人智慧和知识传承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深邃哲学思想的追求与敬仰。开篇“圣人不可见,犹幸闻绪言”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于那些已经无法亲见的伟大人物或智者的渴望,即便是能听到他们留下的教诲也是万分珍贵的。

紧接着,“万古宇宙立,一脉理义温”表达了一个宏大的哲学视角,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强调了一种永恒不变的道理,它贯穿于整个宇宙,并以一种温暖的方式存在。这里的“一脉理”可能指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天理或道德,强调了它的连续性与普遍性。

而“专门凿私智,百家起豗喧”则批评了那些只追求个人私利,不顾公共道德和大义的人们,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学说争鸣的情况。这里,“专门凿私智”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了个人的私智而挖空心思,而“百家起豗喧”则描述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学派和理论如同群鸟啼鸣一般四处争鸣。

接下来,“太阳炳离照,坐收烟雾昏”描绘了一种景象,太阳虽然明亮,却无法穿透尘世间的迷雾,而诗人只能坐在这浓重的烟雾中,试图收集那被遮蔽的光明。这也许是在比喻知识和真理在混乱世界中的难以辨识。

随后,“鲁语本非略,轲书岂为繁”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籍的尊重与思考。这里的“鲁语”可能指的是孔子的言论,而“轲书”则是古代的一种典籍。诗人认为这些经典既不简单也不复杂,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最后,“资之岁月深,左右皆逢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和经验积累的重视。在长久的岁月中,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周围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智慧的源泉。

整首诗通过对宇宙、圣人智慧、知识传承以及个人修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学问和世界本质的深邃理解。

收录诗词(313)

刘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其十九)

交游重金石,里巷毋泛寻。

胸中抱明镜,妍丑不相侵。

热交但以貌,冷交惟其心。

势利易苟合,道义难力任。

咏春发真趣,邀月开凡襟。

夷险祇一节,鸡鸣风雨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其十八)

人生戒悠悠,早已闇大方。

卓尔志有立,不坠炎与凉。

孙弟浃闾里,孝爱充室堂。

应对动以恪,操存静而庄。

见善如乘珠,视恶如釜汤。

毫釐贵明辨,造次宜谨详。

勿谓居壮年,光阴隙驹忙。

穷理养夜气,任运为沈翔。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其十七)

扶舆播清淑,何代不毓才。

森森万壑松,盍厚拱把培。

蒙养正性存,临教大义开。

嗟哉古道息,习气少已乖。

区区黄册子,所事惟夺魁。

户庭且得色,斯文何望哉。

形式: 古风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其十六)

智巧役一世,往往悲古愚。

触蛮荣利场,白日事浮虚。

情流失固有,意骛希本无。

相与龙断登,独不捷径趋。

是非遂倒植,大道归糊涂。

发愤中夜思,犹有未亡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