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师道平夷,师貌浑厚。持如地心,开无妄口。
四坐道场,一尘不受。
节角处,没窼臼,三眼神龟火里走。
这首诗以禅宗的视角,赞美了祖印悟禅师的高深修为与非凡境界。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禅师在修行过程中的独特风貌。
“师道平夷,师貌浑厚”,开篇即点出禅师的修为平和而深厚,不以外在形式炫耀,而是内在精神的自然流露。“持如地心,开无妄口”,形象地描绘了禅师的坚定与真诚,如同大地般稳固,言语中没有虚伪与妄语,皆是真实与纯净的表达。“四坐道场,一尘不受”,进一步强调了禅师在修行中的清净与超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不受外界尘埃的影响。“节角处,没窼臼,三眼神龟火里走”,这一句则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了禅师在修行道路上的坚韧与勇猛,即使面对极端的考验与挑战,也能如神龟般从容不迫,穿越火海,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与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禅师修行状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内在的修为与境界,也传递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超脱世俗、直面挑战的精神理念。
不详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凛然孤风,粲然眉目。利剑当门,谁敢轻触。
脱略处,妙难传,万仞峰前驾铁船。
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
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瞋。
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
松门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万事无如退步人,淡中滋味最天真。
炉边向火慵开口,睡里抓头忘却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