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丹青引赠顾子》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周灿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表达了对绘画艺术的深刻见解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山莫画,泰山松,松树已受秦皇封。水莫画,黄河潦,河流已非夏后道。”以夸张的手法,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暗示了自然与历史的永恒与变化。泰山松与黄河水,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壮观与历史的长河,而秦皇与夏后则是古代帝王的代表,他们的封号与改道,象征着权力与时代的更迭。
接下来的“但作清溪竹树湾,添我垂钓于其间”两句,转而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尘嚣,享受自然之乐。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也隐含了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之意。
“吁嗟乎男儿少壮随朝彦,岂料中年桑海变。”这两句直抒胸臆,感叹人生的无常与变幻。年轻时追随权贵,意气风发,未曾料到中年时世事巨变,一切都不再如初。这种感慨,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枉想丹青麟阁中,他人为我开生面。”诗人意识到,即使在丹青之中,也无法完全捕捉和表达人生的复杂与多变。丹青虽能留下瞬间的美,却无法替代生活的丰富与深度。这里的“麟阁”,原指古代帝王表彰功臣的场所,此处借指理想中的成就与地位,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思考。
最后,“顾生顾生尔莫嗔,传神似尔画逼真,如何貌此寻常人。”诗人对画家顾子表示理解和赞赏,认为他的画作能够生动地传达人物的精神面貌,甚至超越了对普通人的描绘。这不仅是对画家技艺的肯定,也是对艺术能够触及人心深处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生、艺术的多重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