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岁暮作和张常侍,并引

我生有天禄,玄膺流玉泉。

何事陶彭泽,乏酒每形言。

仙人与道士,自养岂在繁。

但使荆棘除,不忧梨枣愆。

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

岁暮似有得,稍觉散亡还。

有如千丈松,常苦弱蔓缠。

养我岁寒枝,会有解脱年。

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

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天生享有福分,心胸如玄玉般清澈流淌着智慧之泉。
为何陶渊明会如此,常常因缺酒而流露愁容。
仙人和道士,他们的修炼并不在于繁复的仪式。
只要能清除困扰,就不必担心丰收的梨枣会带来麻烦。
我已经六十一岁,夕阳西下,接近晚年。
年末似乎有所领悟,渐渐找回了一些散失的东西。
就像千丈高松,常被弱小的蔓藤困扰。
滋养我寒冬中的枝干,终有一日能解脱束缚。
直到米缸见底才察觉,只觉得饥饿的老鼠迁移频繁。
他们二人真是我的知己,即使不醉也感到快乐。

注释

天禄:福分,古代指上天赐予的恩惠。
玄膺:心胸深沉如黑玉,形容人胸怀宽广。
陶彭泽: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饮酒作诗著称。
形言:流露在言语中。
自养:自我修养,内在的修炼。
荆棘:比喻生活中的困难。
梨枣愆:丰收的梨枣带来的忧虑,引申为生活负担。
颓景:落日余晖,形容临近傍晚。
稍觉:渐渐感觉到。
弱蔓缠:比喻生活中的牵绊。
岁寒枝:寒冬中的树枝,象征坚韧的生命力。
米尽:米缸空了,比喻生活困顿。
怪:责怪,此处表示惊讶。
二子:指朋友或知己。
陶然:愉快的样子,此处指心灵满足。

鉴赏

诗人以其天赋的禄福自豪,认为自己拥有如玉泉般清澈的才华和智慧。然而,他并不忙于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倾向于与道家仙人为伍,共同修行,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这表明诗人对物欲的淡泊,以及对于精神自由的渴望。

他提到自己年逾六十,却依然在西山颓废的景色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岁暮之际,他感到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似乎有些东西即将得到或失去,但这种感觉又随即散去,这可能是他对人生无常的一种体悟。

接下来,诗人自比为千丈松,虽然强大却也承受着弱小蔓草的缠绕。这是一种对于个人的命运和社会关系的隐喻。他希望能够在岁寒之中得到滋养,最终获得解脱。

米尽而不知,是他对物质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饥鼠迁徙,或许象征着世间的不安与变迁,但诗人并不为此所动,二子如客相伴,即使不饮酒也能感到陶醉。这是他内心世界的一种宁静和满足。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的超脱精神、淡泊名利以及对自然的深刻体悟。通过与陶渊明风格相近的语言,诗人表达了一种隐逸自适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

海国困蒸溽,新居利高寒。

以彼陟降劳,易此寝处乾。

但苦江路峻,常惭汲腰酸。

矻矻烦四夫,硗硗斲层峦。

弥旬得寻丈,下有青石磐。

终日但迸火,何时见飞澜。

丰我粲与醪,利汝椎与钻。

山石有时尽,我意殊未阑。

今朝僮仆喜,黄土复可抟。

晨瓶得雪乳,暮瓮停冰湍。

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

一勺亦天赐,曲肱有馀欢。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和陶时运四首,并引(其一)

我卜我居,居非一朝。龟不吾欺,食此江郊。

废井已塞,乔木干霄。昔人伊何,谁其裔苗。

形式: 四言诗

和陶时运四首,并引(其二)

下有澄潭,可饮可濯。江山千里,供我遐瞩。

木固无胫,瓦岂有足。陶匠自至,啸歌相乐。

形式: 四言诗

和陶时运四首,并引(其三)

我视此邦,如洙如沂。邦人劝我,老矣安归。

自我幽独,倚门或挥。岂无亲友,云散莫追。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