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寄示圣俞

体中初微温,末势如汤镬。

忽然毛发起,冷撼如振铎。

良久交战罢,顶背如释缚。

尚觉头涔涔,眉额如镵凿。

空日一寒暑,有准如契约。

伏枕两晦朔,枵然如空橐。

平生十围腹,病起如饥鹤。

衰发本无几,脱去如秋箨。

到今仅能步,出没如尺蠖。

旧闻五岭法,有此万户疟。

而我自侨寓,了不蒙阔略。

况子又持养,何至亦例着。

此身自空虚,客疾安所托。

请作如是观,无病亦无药。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因疟疾而经历的身体痛苦与精神煎熬。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疾病的深切体验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首句“体中初微温,末势如汤镬”形象地描述了疟疾初期轻微发热,随后症状加剧,如同被置于滚烫的锅中,暗示了疾病带来的剧烈不适。接下来,“忽然毛发起,冷撼如振铎”则描绘了体温忽热忽冷,身体在寒冷与发热之间剧烈波动,仿佛被猛烈摇动的钟铃所震撼。

“良久交战罢,顶背如释缚”表现了长时间的痛苦挣扎后,身体终于得到了短暂的解脱,仿佛重获自由。然而,“尚觉头涔涔,眉额如镵凿”又揭示了即使暂时缓解,头部仍持续出汗,眉头紧锁,显示出病痛并未完全消失。

“空日一寒暑,有准如契约”意味着时间在病痛中流逝,仿佛与外界隔绝,遵守着自己的节奏。接着,“伏枕两晦朔,枵然如空橐”形容卧床数日,身体虚弱,如同空荡荡的袋子,无力感强烈。

“平生十围腹,病起如饥鹤”将病愈后的身体比作饥饿的鹤,形象地表达了病后虚弱的状态。接下来,“衰发本无几,脱去如秋箨”则描述了头发稀疏脱落,如同秋天的竹叶随风飘落。

“到今仅能步,出没如尺蠖”说明病后行动艰难,如同缓慢爬行的尺蠖。最后,“旧闻五岭法,有此万户疟”引用古代传说,表达了对疟疾的恐惧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而我自侨寓,了不蒙阔略”表明诗人虽身处异乡,但疾病并未得到宽恕或忽视。“况子又持养,何至亦例着”表达了对朋友关心的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遭遇的无奈。

“此身自空虚,客疾安所托”强调了身体的空虚和疾病的存在,暗示了疾病对生命的威胁。“请作如是观,无病亦无药”则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表达了对疾病与健康的看法,即疾病与健康都是自然状态的一部分,无需过分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疟疾的亲身感受和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以及对疾病与健康态度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313)

唐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070年~1120年在世,北宋诗人。人称鲁国先生。哲宗绍圣(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经宰相张商英推荐,授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庚亦被贬,谪居惠州。后遇赦北归,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后于返蜀道中病逝

  • 字:子西
  • 籍贯: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唐河乡

相关古诗词

示蜑

先君捐馆年,六十畸三算。

我今四十三,始得幼子蜑。

馀龄继前躅,蜑也才及冠。

况复未可知,孝章积忧叹。

禄养岂不欲,兹事觉已缓。

但爱眉目秀,体质净如盥。

顾瞻既精神,怀抱亦气岸。

今者新剔发,莹若珠未贯。

见之令人清,面拥疲手腕。

辄然攫吾须,霜雪落几案。

岂惟不肯嗔,更付一笑粲。

骨肉今远矣,恃汝慰奔窜。

行当从诸兄,诵书喧里闬。

而我于经术,粗能分句断。

发蒙要师资,心孔为开钻。

许慎专偏傍,张华休史汉。

吾家业儒久,舍此无别段。

不应缘一噎,便欲废炊爨。

及亲三釜足,未用万户酂。

人生百年期,我今特未半。

形式: 古风

鸣鹊行

檐前群鹊鸣相呼,法当有客或远书。

吾今何处得书尺,而况宾客乘轩车。

平生眼中抹泥涂,汎爱了不分贤愚。

卒为所卖罪满躯,放逐南越烹蟾蜍。

百口寄食西南隅,三年莫知安稳无。

家书已自不可必,更望故人双鲤鱼。

故人顷来绝能疏,况复万岭千江湖。

鸡肋曾是安拳馀,至今畏客如于菟。

岂惟避谤谢还往,此日谁肯窥吾庐。

杜门却扫也不恶,何但忘客兼忘吾。

喧喧鸣鹊汝过矣,曷不往噪权门朱。

形式: 古风

采药行赠梅蟠

顺途行歌醉者谁,先生采药山中归。

昨日携篮入山去,今日出山香满路。

先生年来饭黄精,俗眼但白发但青。

得失乘除适相补,勿取谗人畀豺虎。

形式: 古风

钟潭行

君不见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钟崛奇。

夜辄亡去黎明归,萍莎模糊水淋漓。

山僧初惊久恬嬉,一夕径去不返栖,父老嗟惜僧垂洟。

明年夏旱江水低,此钟居然水中坻。

奔走往视空城陴,挽以巨缆牛百蹄。

牛喘缆绝钟不移,度不可得乃去之。

江花开落水东驰,到今过者犹俯窥。

刻舟记剑真自痴,不应此物犹沙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