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闻寇警》由明代诗人陈是集所作,通过其深沉的笔触,描绘了边疆警报传来时的紧张局势与深刻忧虑。
首联“躏蹂已见十年间,捲席无人慰圣颜”,开篇即以“十年”这一时间跨度,暗示边疆战事的长期持续,以及朝廷对边防的关注与担忧。其中,“捲席无人慰圣颜”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在战乱中,朝廷无法派遣使者慰问前线将士的无奈与悲凉,凸显出战争给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和对君主的深切关怀。
颔联“纸底孙吴非大将,槛中豺虎纵依山”,运用典故,借孙膑与吴起两位古代军事家之名,暗喻当前缺乏真正的军事领袖,暗示朝廷在选拔将领上的失误,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虽身居高位却无能为力的官员,如同被囚禁于槛中的豺虎,只能徒然依附山林,无力改变战局。
颈联“尚方赐玦归何益,浪子从军逝不还”,进一步揭示了朝廷在面对战事时的无奈与矛盾。尚方赐玦,本意为激励将士,但实际上却难以挽回战局,甚至可能加剧士兵的伤亡。而“浪子从军”则反映了那些原本并不适合从军的年轻人被迫参战,最终未能归来,表达了对无辜牺牲者的哀悼与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尾联“楚尾蜀头今告急,画江为守便长关”,点明了当前边疆的紧急状况,楚尾蜀头两地告急,意味着战事已经蔓延至更广阔的区域。同时,提出“画江为守”的策略,即以长江作为防线,试图阻止敌人的进一步侵扰。然而,这样的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又是否能长久维持,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综上所述,《闻寇警》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残酷性和国家治理的深刻反思。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