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五)

吾哀时世人,不信冥中神。

一门有十息,纵意行不仁。

神明鉴无外,终不滥煞人。

或夭华秀子,或夭妙少年。

门崩户以坏,学者如浮云。

死亦不脱岁,悲哭仍相寻。

妻子沉堙澌,一身孤独存。

呼天天玄远,呼地地亦深。

不能自怨责,各道怨师尊。

虽欲思善道,十子不复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惨的世界图景,诗人哀叹于世人的无知与不仁,以及神明对人类行为的公正审判。诗中通过“一门有十息”这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家庭成员的不幸遭遇,无论是早逝的青年还是年少夭折的孩子,都遭受了命运的不公。家庭的崩塌象征着社会道德的沦丧,学者如同浮云般消失,暗示教育的缺失和价值观念的混乱。

“死亦不脱岁,悲哭仍相寻。”这句话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普遍性,即使在特定的年份里,人们也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而亲人之间的悲伤与哀悼则成为了永恒的主题。接着,诗人描述了家庭成员在死亡后的孤独与无助,以及他们对天和地的呼唤,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神明的求助。

最后,“不能自怨责,各道怨师尊。”这句诗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困境的反思,以及对教育者的指责,认为是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家庭的悲剧。然而,这种指责并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虽欲思善道,十子不复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寻找道德指引的渴望,但面对已逝去的生命,这种努力显得无力且徒劳。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生命、道德、教育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在面对不公与苦难时的无力感和对救赎的渴望。它不仅是一首哀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收录诗词(706)

无名氏(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六)

吾告时世人,修道宜殷勤。

恩亦不虚生,神明必报人。

昔有刘仲伯,精诚于道门。

勤恶使从善,岁会集群贤。

香火日夜勤,亦能感仓天。

命尽应当死,众神与表天。

三魂飞杨澌,七魄入死星。

右神削死藉,左神著生名。

伺命来极济,左相踏地瞋。

普告二十狱,拔出仲伯身。

三魂还复流,七魄还入身。

血脉还运转,百节方更坚。

面目更端严,肉骨更鲜明。

死臣三七日,寝尸还更生。

形式: 古风

太上皇老君哀歌七首(其七)

吾告时世人,髐骨不别真。

闲时不共语,急便来求人。

死者如流水,去者如浮云。

秦川屯军马,中庭生丛榛。

百中不留一,到思吾本言。

何不学仙道,人身常得存。

形式: 古风

老君十六变词(其一)

一变之时。生在南方亦如火。出胎堕地能独坐。

合口诵经声璅璅。眼中泪出珠子䂺。

父母世间惊怪我。复畏寒冻来结果。

身着天衣谁知我。

形式: 古风

老君十六变词(其二)

二变之时。生在西岳在汉川。寄生王家练精神。

出胎堕地谁语言。晃晃昱昱似金银。

三十六色绮罗文。国王欢喜会群臣。

英儒雅士平论。忽然变化作大人。

发眉皓白头柱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