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曾向孤山斸薜萝,根株栗栉试摩挲。
持身惯历风波路,回首还怜雪月坡。
铁骨自将惟世用,赤心不偶奈时何。
会寻苍竹成龙去,莫向葛陂深处过。
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开篇“曾向孤山斸薜萝,根株栗栉试摩挲”两句,以切实的动作描绘出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状态。诗人将自己比喻为那要在孤山中生长的薜萝,不惧怕困难和挑战,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磨砺来锤炼自己。
接着“持身惯历风波路,回首还怜雪月坡”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生活风波时的坚守和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这里的“风波路”暗示了一种长期的艰苦奋斗,而“雪月坡”则象征着纯洁与明亮,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向往。
中间两句“铁骨自将惟世用,赤心不偶奈时何”表达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对时代的责任感。这里的“我”是有着坚如铁骨的品格,渴望为世人所用,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因为外界环境的压力,使得诗人内心的赤诚难以得到实现。
最后两句“会寻苍竹成龙去,莫向葛陂深处过”则充满了超脱尘世、追求理想的愿望。“会寻苍竹成龙去”象征着诗人的志存高远,有着成为不凡之物的渴望;而“莫向葛陂深处过”则告诫自己和读者,要避免陷入世俗的复杂与纷争中。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内核,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时代的无奈和个人志向的超脱。
不详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勘破西铭识本真,添来注脚又重新。
父天母地元同体,物与民胞总是春。
放荡异端黄老佛,纷争战国楚齐秦。
要知俯仰皆无愧,请向圣贤求事亲。
沧溟陵陆起黄埃,荐福碑惊半夜雷。
玄鹤归迟生墓草,白鸥飞尽上矶苔。
寒泉辱井留脂水,黑土夷陵出烬灰。
往事兴亡浑一梦,高名千古党碑魁。
浮槎曾误客星占,屐齿空传遍好山。
弱水方壶三万里,武夷玉女九重关。
蹇驴有径穿花外,短棹无人出苇间。
不是钟山真勒驾,自惭松桂莫能攀。
剩得田园归去来,江南两度见黄梅。
轩窗有侣馀松竹,墙壁无人半藓苔。
独抱丹心徒自苦,相逢白首不须哀。
人间万事不可极,一梦蘧蘧心已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