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夜不寐》是明代诗人孙传庭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面对秋夜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世事的深刻思考。
首句“劳攘凭将一枕休”,开篇即道出了诗人因事务繁忙而渴望片刻宁静的心境,然而这短暂的休息并未能带来真正的安宁。次句“却惊长夜转多忧”,转折点在于诗人被夜的寂静反衬出更多的忧虑,这种情绪的转变,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焦虑。
接着,“微霜鬓里秋先到”一句,以自然界的季节更替映射出诗人年华老去的现实,霜白的鬓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秋天的到来预示着时光的无情。而“大火心头晓尚流”则通过星象的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持续流转,即使在清晨,心中的忧虑依然如潮水般涌动,无法平息。
“有我楚臣非独醒,何人天姥与同游。”这两句借用了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了诗人虽感孤独,但并不孤单,因为历史上也有如屈原般的志士仁人,他们虽身处逆境,仍坚守理想;同时,诗人也渴望能找到一位知音,共同探索人生的奥秘,体现了他对友情和理解的渴望。
最后,“谩言世事如蕉鹿,好梦怜今无处求。”诗人以“蕉鹿”之喻,讽刺世事变幻无常,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他感叹于自己已难以寻觅到真正能够寄托心灵的好梦,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哲思,是中国古代文人内心世界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