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明雅师

天竺山前十亩园,老夫久种彼土缘。

草堂和尚指初禅,辩净二士立我前。

光明琉璃真金仙,修持内外常湛然。

此心不转今十年,手中一炷紫檀烟。

孤峰飞来自西天,山间花木非世妍。

彼诸佛子忘盖缠,吾知此地为敬田。

师子血乳如流泉,老夫废斥去湘川。

归来江南已华颠,邂逅道人双足缠。

历访名山不惮烦,始自赤城沧海边。

一带复济扬子川,直上钟山长榻眠。

南来不下泾溪船,步至秋浦方息肩。

将穷祖山上淮壖,庐峰胜游想翩翩。

顶上终不巢乌鸢,亦不教观谈偏圆。

公卿贵人喜相延,三尺枯木挥朱弦。

人问佛意如何弹,此曲寂寥少人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在天竺山前的十亩园中修行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其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诗中提到的“草堂和尚”、“辩净二士”、“光明琉璃真金仙”等形象,不仅体现了佛教中的修行理念,也赋予了诗作以超凡脱俗的意境。

诗人通过描述僧侣在园中种植、修行的生活,以及与自然界的互动,展现了僧侣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诗中提到的“手中一炷紫檀烟”、“孤峰飞来自西天”等细节,既增添了画面感,也寓意着僧侣修行的专注与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僧侣的旅行和探访名山的经历,展现了其对佛教文化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理解。最后,通过描述僧侣与公卿贵人的交往,以及其独特的音乐才能,进一步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和地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僧侣在修行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佛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清泠台二绝句(其一)

山前缭绕白云飞,山下溪流那复回。

不向此间休歇去,宁将白发污尘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清泠台二绝句(其二)

落日欲下清泠台,月华已破东冈来。

谁道幽人得幽趣,老夫病眼不曾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奉送殊师利

道人壮年曳长裾,挟策负艺西入都。

欲步青云不得途,不如濯足归江湖。

转出淮山一麻襦,天柱峰前明月孤。

调御丈夫真我师,不复饮食形不枯。

归来故土弃妻孥,金玉百万初若无。

四十削发入浮屠,有如浮云飞太虚。

达摩壁观聊自娱,饮光苦行谁复如。

河西将军气貌粗,一见犹如水中鱼。

南阳侍郎说诗书,为筑小庵即朝晡。

诸漏已尽无复馀,此生安得为世拘。

不持一钵上匡庐,秋风有意入三吴。

天竺二山佛子居,赤城更在沧海隅。

彼土观缘小踟躇,何时复来寻老夫。

清泠台下茆已诛,为留一榻待跏趺。

不辞更贮一斛蜜,山间老境任蘧蘧。

形式: 古风

伯翔父挽歌(其一)

平日并游客,老来相见稀。

穷山忘我日,丹旐怆君归。

云水野情在,风埃人事非。

不知九泉下,谁与款谈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