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殊师利

道人壮年曳长裾,挟策负艺西入都。

欲步青云不得途,不如濯足归江湖。

转出淮山一麻襦,天柱峰前明月孤。

调御丈夫真我师,不复饮食形不枯。

归来故土弃妻孥,金玉百万初若无。

四十削发入浮屠,有如浮云飞太虚。

达摩壁观聊自娱,饮光苦行谁复如。

河西将军气貌粗,一见犹如水中鱼。

南阳侍郎说诗书,为筑小庵即朝晡。

诸漏已尽无复馀,此生安得为世拘。

不持一钵上匡庐,秋风有意入三吴。

天竺二山佛子居,赤城更在沧海隅。

彼土观缘小踟躇,何时复来寻老夫。

清泠台下茆已诛,为留一榻待跏趺。

不辞更贮一斛蜜,山间老境任蘧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殊师利的僧侣的传奇人生。他年轻时曾怀揣学问与技艺,意欲攀登仕途之巅,却最终选择了退隐江湖,回归自然。他身着简朴麻衣,独自行走在天柱峰前的明月下,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殊师利放弃了世俗的繁华与财富,四十岁剃发出家,成为佛教徒的一员,他的生活如同浮云般自由自在,不受世间束缚。他通过壁观修行,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解脱,甚至不需依赖任何物质器具,如钵盂,便能游历四方,如秋风般自由地穿越三吴之地。

诗中提到的“天竺二山”和“赤城”,象征着佛教圣地,殊师利虽偶有短暂的停留,但内心始终向往着再次回到这些地方,寻找心灵的归宿。他为诗人留下了一处茅屋,期待着未来的会面,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淡泊与随性态度。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殊师利独特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追求,通过对他的生活细节描绘,传达了对自由、超脱与内心平静的向往。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伯翔父挽歌(其一)

平日并游客,老来相见稀。

穷山忘我日,丹旐怆君归。

云水野情在,风埃人事非。

不知九泉下,谁与款谈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伯翔父挽歌(其二)

君向番禺去,何心瘴雾间。

虽能脱世网,恨不到钟山。

雅裁谁复见,幽寻步可攀。

苍茫大江上,应与月明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左史洞

万古齐山石,谁开左史洞。

左史今何在,苍崖本不动。

履崄下重壑,幽深鬼神总。

石门绝世路,久为尘泥拥。

青天十亩地,巑岏如覆瓮。

琬琰凿屋壁,烟霞列梁栋。

崖间不死药,必非近时种。

人去境常在,境与人为重。

欲观畴昔意,幽禽发清哢。

吾方寄渊寂,无碍亦无纵。

手自剪荆棘,结茆当石空。

长与麋鹿游,不复人间梦。

形式: 古风

寄老石

老不在发白,此态渐自迫。

唯老不在我,寄老山前石。

朝来石上坐,云气湿衣襞。

夜就石上眠,月影照岩壁。

何为市南老,一欢复一戚。

啧啧恨身老,更以身为役。

人言老且死,老死何足惜。

昔人有至言,人命在一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