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去冬淮安荒,民死十七八。

天意未可知,水荒兼旱魃。

感兹财赋地,频复降兹罚。

抑闻物力侈,商贾更轻滑。

土木既已繁,多金建崇刹。

奢淫理召祸,谁复肯深察。

盛夏百草枯,炎炎肆诛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即事》是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首句“去冬淮安荒,民死十七八”描绘了淮安地区去年冬天的荒凉景象,民不聊生,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三,形象地展现了灾荒带来的悲惨后果。

接着,“天意未可知,水荒兼旱魃”表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对天意的疑问,同时指出水灾与旱灾并存,进一步强调了灾情的严重性。

“感兹财赋地,频复降兹罚”则揭示了土地作为财富来源的重要性,并暗示政府对灾区的惩罚,可能加剧了民众的苦难。

“抑闻物力侈,商贾更轻滑”指出社会上物质资源的浪费和商人投机取巧的行为,这种奢侈浪费和商业投机无疑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

“土木既已繁,多金建崇刹”描述了奢华的建筑活动,大量资金用于建造寺庙,这在经济困难时期显得尤为不妥。

“奢淫理召祸,谁复肯深察”表达了对过度奢华和浪费行为的批评,同时也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的必要性。

“盛夏百草枯,炎炎肆诛杀”以夏季百草枯萎的景象,象征着社会环境的恶劣和生命的凋零,进一步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如自然灾害、奢侈浪费、经济负担和社会道德等问题,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夜起

远随明月去,独望晓星来。

蟋蟀三两声,海棠花半开。

秋衫全湿露,团扇半粘苔。

户讶流萤出,窗惊电影回。

非因驰照远,谁复认池台。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楼上倚声图

夏居舫,秋居楼,月华只来楼上头。

吹琼箫,续羌笛,梧叶秋飘古墙隙。

梧飘一叶笛一声,声迟声疾已五更。

秋花如烟隔墙里,石上听歌人未起。

形式: 古风

道士家看菊

道人半岁不出门,种得阶前一畦菊。

菊枯望雨无消息,日致城西水三斛。

百钱买水宁忍饥,花开道士已典衣。

我笑琳宫狂道士,看菊朝饥还饮水。

形式: 古风

十月六日同朱大桂芳孙大星衍城南晚步

十日五日一出游,原上草木初辞秋。

惜哉岁歉寡欢思,且觅二子吟穷愁。

市中扰扰无百家,落日鼓已鸣官衙。

饥民入市竞挐攫,野店插竹凭拦遮。

故人住近宫墙左,破壁经时有烟火。

吏病无能索市租,客来聊复供山果。

芒鞋日晚踏市尘,城上月出光愁人。

斜阳欲没尚未没,照曜树顶栖鸟嗔。

城南城北荒途永,城里蓬蒿余百顷。

桧柏难寻隐士坛,辘轳已断仙人井。

前时一雨润麦田,短麦稍喜抽平阡。

已看黄口竭樵采,忍听白发谈丰年。

道旁一辈还相告,曰昨征西捷书到。

百斛襄船米禁开,征人失喜居人噪。

我今作客虽一方,百里尚得称吾乡。

眼中见此谁得忍,树赤无皮石无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