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吴冲卿召赴资政殿听读诗义感事

周南麟趾圣人风,未有驺虞系召公。

雅颂兼陈为四始,笙歌合奏以三终。

讨论诏使成书上,休浣恩容著籍通。

墙面岂能知奥义,延陵听赏自为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周南的麟趾象征着圣人的风范,驺虞的出现与召公相连。
《雅》和《颂》并列,作为音乐的四个开端,笙歌和谐演奏,以三声结束。
讨论的议题形成文书上报,皇帝的恩典和宽容载入史册。
面对墙壁的人怎能理解深奥的道理,但延陵侯凭借倾听就能领悟。

注释

麟趾:比喻贤德的君主或贵族。
驺虞:古代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吉祥和平。
召公:周初的贤臣,与周公旦齐名。
四始:古代音乐的四个基本乐调。
三终:音乐演奏的三个结尾部分。
诏使:皇帝的使者。
休浣:休息和洗涤,引申为皇帝的恩赐。
墙面:比喻愚昧无知。
延陵听赏:季札以倾听和欣赏音乐来理解深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颂扬古代圣人的风范和召公的智慧,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

“周南麟趾圣人风”,此句借用了古代传说中周文王脚下有龙麟出现的典故,象征着圣明君主的到来。这里的“圣人风”指的是圣贤之风,即理想中的政治家或君主所展现出的德性和智慧。

“未有驺虞系召公”,则是说在没有出现过像驺儒、虞遂这样的贤臣之前,已有召公这般才能卓越的人物。召公,即召公奭父,是西周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被后世尊为理想的行政长官。

“雅颂兼陈为四始”,此句中,“雅颂”指的是礼乐中的赞歌,表达对圣人之德的颂扬;“兼陈”则是说并列陈述,即同时叙述或颂扬多种美好的事物。这里提到“四始”,可能是指四季的开始,或是指宇宙万物的生成。

“笙歌合奏以三终”,此句中,“笙歌”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和音乐形式,而“合奏”则是多种乐器一起演奏的状态。“三终”可能是指音乐中的三个段落或层次,也有可能是指宇宙中的天、地、人三大终极。

接下来的两句,“讨论诏使成书上,休浣恩容著籍通”,则是在谈论国事和制定法令的过程中,要像古代圣明君主那样,使每一道命令都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

最后两句“墙面岂能知奥义,延陵听赏自为聪”表达了诗人对于理解深奥意义和欣赏高雅音乐的个人感受。这里的“墙面”比喻那些不懂得深远意义的人,而“延陵”则是王安石本人的一个别号或居所,表示诗人自己在听赏这些美好的事物时,感到无比的愉悦和自我满足。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和理想政治状态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和文化追求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吴季野再见寄

衣裘南北弊风尘,志趣卑污已累亲。

流俗尚疑身察察,交游方笑党频频。

远同鱼乐思濠上,老使鸥惊耻海滨。

邂逅得君还恨晚,能明吾意久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次韵宋次道忆太平早梅

大梁春费宝刀催,不似湖阴有早梅。

今日盘中看剪綵,当时花下就传杯。

纷纷自向江城落,杳杳难随驿使来。

知忆旧游还想见,西南枝上月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二)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藻井仰窥尘漠漠,青灯对宿夜沈沈。

扁舟过客十年事,一梦此山愁至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其一)

涧水横斜石路深,水源穷处有丛林。

青鸳几世开兰若,黄鹤当年瑞卯金。

败壁数峰连粉墨,凉烟一穗起檀沈。

十年亲友半零落,回首旧游成古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