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新堤

谁筑湖堤种柳条,行春路截九松腰。

直看西日当三竺,平接南山第五桥。

曲院岸通沙涧浅,桃溪寺接玉泉遥。

游人从此言旋便,不受回舟著相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是谁建造湖堤并种上柳树,沿着春天的道路穿过九棵松树的间隙。
一直走到夕阳映照在三竺山,湖堤与南山的第五座桥平行无间。
弯曲的河岸通向沙滩小涧,桃溪寺则远接玉泉寺那边。
游人们从这里游玩后就直接离开,无需等待回船来邀请他们返回。

注释

湖堤:环绕湖泊的堤岸。
柳条:柔软的柳树枝条。
行春路:春季游览的道路。
九松腰:九棵松树之间的道路。
西日:西方的落日。
三竺:可能指三竺山,佛教名胜。
南山:南方的山。
第五桥:第五座连接南山的桥梁。
曲院:弯曲的庭院或河岸。
沙涧:有沙子的小溪。
桃溪寺:以桃花溪命名的寺庙。
玉泉:可能指玉泉寺,著名的泉水。
游人:游客。
言旋便:游玩后立刻离开。
回舟:返回的船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董嗣杲所作的《小新堤》。诗中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景。首句“谁筑湖堤种柳条”以疑问起笔,引出湖堤上的柳树,暗示了堤岸的建设者对自然景色的匠心独运。接着,“行春路截九松腰”形象地描述了湖堤与道路的连接,仿佛是特意穿过九棵松树之间,增添了道路的生动感。

“直看西日当三竺,平接南山第五桥”两句,通过描绘夕阳映照在三竺山峰和湖堤与南山第五桥的交汇处,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巧妙地运用方位和数字,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曲院岸通沙涧浅,桃溪寺接玉泉遥”进一步描绘了周边环境,曲径通幽的院落与清澈见底的沙涧相连,远处的桃溪寺与玉泉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最后两句“游人从此言旋便,不受回舟著相招”,表达了诗人对游人的邀请之意,希望他们在此流连忘返,不必担心舟船的等待。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富有画面感,展现了诗人对江南春景的热爱和赞赏。

收录诗词(682)

董嗣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山丹花

知是何峰秀所钟,曾因手种得仙翁。

暑须怯袅粘金穗,凉瓣嗔封迸柿红。

扑卖有声传寂昼,幽妍无力借薰风。

窑瓶插满清香烈,攲枕探吟鄙鹿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山茶花

老树苍枝翠子乾,烂红搀向雪晴看。

绿攒劲叶身边刺,金凝纤须腹内丹。

鹤顶剪开霞瓣暖,骊珠遗下日亡寒。

几多名品中州有,染透春风十二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巾子山

岌嶪山形丑莫收,傍湖独整傲春秋。

几株乌桕无根在,一幅华阳有样留。

寒日霜乾还掠额,晓天岚重且遮头。

东篱漉酒人知得,醒立风前不可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广济县

云罨厅檐草拥门,荻花掠岸雪纷纷。

龙行费圣祠前雨,鸦聚甘王墓上云。

绝巘树环孤市尽,乱溪水入大江分。

邑民还有思莼兴,帘底琴声寂不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