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楼春.寻春服感念

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谁念我,今无裳?自少年、消磨疏狂。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

形式: 词牌: 寿楼春

翻译

想换件春衫去赏花。记起了你洁白的手拿着剪刀与我同在晴窗裁剪春衫的情景。此景已过去多年,几度春风,照样柳绿花开,人已不在。谁能想到我如今无衣裳?当年少年疏狂,轻易消磨时光。现在只挑灯听雨,倚床.醉酒,经常梦到你睡时的妆貌。
暮春飞花落去,夜晚显得十分漫长。有旧曲有新腔,音乐都非常美好。但难与旧人共赏。最可恨伊人已去,生离死别,徒然心伤。身在客中,愁为思乡。玉箫生不能与韦皋再会,死后犹能化为歌妓与爱人团圆。时近寒食,难以忘记当年的美好往事。

注释

春服:春日穿的衣服。
感念:思念。
寻芳:游赏美景。
金刀:剪刀的美称。
素手:洁白的手。
欹:通“倚”,斜靠。
新腔:指新曲,新调。
楚兰:楚地香草,代指美人。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
苹藻香:古时贵族少女出嫁前,要到宗庙受教为妇之道,教成之日就在宗庙里主持祭祖之礼,祭时陈设之物中有采来的蘋藻。
蘋藻香:后来引申指新婚的温馨日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怀旧和哀愁的春日场景。开篇“裁春衫寻芳”立即设定了主题,穿插着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孤独无伴状态的感慨。

“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这里的“金刀素手”指的是裁剪衣料时的手艺,诗人通过这细腻的动作回忆起与所爱之人的共同时光,那晴朗的窗边,是两人共享美好瞬间的地方。

“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春天的微风轻拂,使得织物上出现了细小的裂痕,而斜阳则映衬出时间流逝带来的淡淡哀愁。这里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不舍和忧伤。

“谁念我今无肠。”诗人感慨,现实中已无人能够理解他的怀旧之情,他的心境如同断了肠般孤独。

接下来的“自少年、消磨疏狂”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青春的消失,那些疯狂的岁月已经随风而去,而诗人的心境也随着时光变得沉静。

“但听雨挑灯,敧床病酒,多梦睡时妆。”在雨声中,诗人只能蜷缩于床,借助酒精来逃避现实的孤寂。他的梦中充满了往昔的情景,那些装饰和打扮,如同旧日里的繁华,现在只剩下回忆。

“飞花去,良宵长。”春天的花瓣随风飘散,而良宵却显得格外漫长,这是对美好时光无法留住的无奈感受。

诗中还穿插着音乐元素,“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表明诗人对于过往乐章的怀念,同时也在寻找新的旋律来抚慰心灵。

“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这里的“湘云”和“楚兰”都是对美好事物的称呼,但它们如今已经离散,诗人的心灵因此受到了深重的创伤。

结尾处,“身是客,愁为乡。算玉箫、犹逢韦郎。”表达了诗人作为旅途中的游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他通过算盘比喻自己的孤独和对往昔相遇之人的追忆。

最后,“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即便是在寒冷的节日里,诗人也无法忘怀那份相思之情,那些曾经共享的美好,如同菜蔬中的清香,依旧萦绕在心头。

收录诗词(114)

史达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1163~1220?年。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 字:邦卿
  • 号:梅溪
  • 籍贯:汴(河南开封)

相关古诗词

杏花天(其三)

细风微月垂杨院。记年少、春愁一点。

栖莺未觉花梢颤。踏损残红几片。

长安共、日边近远。况老去,芳情渐减。

屏山几夜春寒浅。却将因而梦见。

形式: 词牌: 杏花天

杏花天(其四)

扇香曾靠腮边粉。旧尘埋、月轮有晕。

南风未似愁来近。前事临窗隐隐。

凉花畔、云歌露饮。梦断了、终难再问。

鸳鸯带上三生恨。将泪揩磨不尽。

形式: 词牌: 杏花天

杏花天(其二)

古城官道花如霰。便恰限、花间再见。

双眉最现愁深浅。隔雨春山两点。

回头但、垂杨带苑。想今夜、铜驼梦远。

行人去了莺声怨。此度关心未免。

形式: 词牌: 杏花天

杏花天(其一)清明

软波拖碧蒲芽短。画桥外、花晴柳暖。

今年自是清明晚。便觉芳情较懒。

春衫瘦、东风剪剪。过花坞、香吹醉面。

归来立马斜阳岸。隔岸歌声一片。

形式: 词牌: 杏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