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
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属于七言绝句。从内容来看,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以及对于忠诚与贤才的尊崇。
"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秋景图,桂花在风霜中迅速凋零,而梧桐树叶也随着白昼和黑夜不停地飘落。这里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时间流逝、事物易变的感慨。
"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这两句表明历史上那些坚实肥沃的地方,没有哪一个不是归顺于中央王朝的。这是对忠诚和国家统一的肯定。
"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这里描述了古代帝王如何接近贤能之士,并且通过下达诏书来管理远方的地方。"受钺"指接受皇权的象征,即玉印;"亲贤"表示亲近贤能之人;"卑宫制诏遥"则是说从较低的位置(可能是宫殿)下达命令到远方。
"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制度和文化艺术的依赖。"古封建"指的是古代的疆界和制度;"岂独听箫韶"则是说难道我们只能听到箫声和歌谣(箫韶)吗?这里箫韶可以代表音乐、诗词等艺术形式,诗人似乎在质疑是否仅仅依赖于这些艺术来传承文化。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历史和政治制度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忠诚贤才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盗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
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
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鸟,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