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李景渠邀予同赋

大士何年苦行归,果成随处辟岩扉。

长江不隔人间路,邃洞应藏道者机。

石髓夜凝千手相,山花春染五铢衣。

闻声欲救恒沙苦,可使呻吟满近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观音岩修行的场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之美。诗人游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高僧的苦行精神与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

首联“大士何年苦行归,果成随处辟岩扉”开篇即点出主题,将读者引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大士(即高僧)在某个未知的年代,开始了艰苦的修行之旅,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修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开辟出隐居之所,象征着其修行的成果与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颔联“长江不隔人间路,邃洞应藏道者机”进一步展开画面,长江虽浩瀚,却并未阻隔高僧与世间的联系,反而映衬出他超然物外的智慧与洞察力。邃洞中藏着道者的智慧与机巧,暗示高僧不仅在物质上自给自足,更在精神层面有着深邃的领悟与实践。

颈联“石髓夜凝千手相,山花春染五铢衣”描绘了观音岩的自然景观与高僧的生活细节。夜晚,岩石上的石髓仿佛凝结成了千手观音的形象,象征着高僧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精神。春天,山花绽放,将高僧的五铢衣染上了鲜艳的颜色,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高僧生活状态的生动描绘。

尾联“闻声欲救恒沙苦,可使呻吟满近畿”表达了高僧的慈悲心肠与济世情怀。听到世间苦难的声音,他渴望伸出援手,帮助无数受苦的人们,使得近畿之地充满温暖与希望。这一联不仅升华了主题,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普度众生”的核心理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高僧在观音岩修行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其对世间苦难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兼具艺术美感与深刻内涵的作品。

收录诗词(406)

游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聪慧,九岁能属文。万历二年进士,授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历迁刑部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官终湖广参政。有《藏山集》

  • 字:太初
  • 籍贯:明福建福宁(今福建柘荣县)
  • 生卒年:1526—1599

相关古诗词

楞伽峡

何年巨斧擘崔嵬,百怪?砑并水隈。

乍似惊猿升木去,又如驯鹿献花来。

千寻玉笋云长护,万朵琼花雨自开。

倚棹几回看不足,中流榜枻莫相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清远邀李景渠小集鳌塔寺

江上遥山碧四围,相将仙侣辟禅扉。

玉山濯濯挥谈麈,金地涓涓曳舞衣。

一曲暂留双旆驻,孤怀先逐片帆飞。

与君共有缑山约,鹤驾无妨早晚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清远巡城

一环孤垒枕江壖,春树浓生万井烟。

往事愁闻天顺日,新城恨割地维偏。

鲛人有泪珠仍泣,狼子难驯性易迁。

为语陴关诸将吏,绸缪蚤及未阴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钟□字明府再集鳌塔寺

金轮新结大江隈,绮席重开去棹回。

倒影青莲交烂熳,中天丹岭并崔嵬。

清歌欲唤潜虬起,胜观疑从灵鹫来。

地主多情能醉客,飞觞夜洒雨花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