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的藏主归里

日本师僧皆可喜,不惮鲸波千万里。

捐躯为法到南方,如此出家今有几。

苦参的是禅家流,密證潜符更奇伟。

从来佛祖是生冤,肯认山河为自已。

五千馀卷纸上语,却笑痴蝇钻未已。

自家宝藏无一物,尽大地人提不起。

年穷腊尽归去来,东风入律梅花开。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送的藏主归里》由元末明初的梵琦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对佛法修行的深刻理解与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首句“日本师僧皆可喜”,诗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来自遥远日本的僧侣,表达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修行者的尊敬与喜悦。接着,“不惮鲸波千万里”描绘了僧人们克服重重困难,跨越广阔海洋,远赴南方求法的壮举,体现了他们坚定的信仰与毅力。

“捐躯为法到南方”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僧人们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接下来的“如此出家今有几”则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多少人能像古代僧侣那样,为了信仰而甘愿付出一切?

“苦参的是禅家流,密證潜符更奇伟”两句,揭示了佛教修行的深度与复杂性,禅宗修行者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与实践,探寻生命的真谛。而“从来佛祖是生冤,肯认山河为自已”则表达了对传统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即真正的修行者不会将物质世界视为自己的所有,而是超越了个人的欲望与执着。

“五千馀卷纸上语,却笑痴蝇钻未已”这一句,以生动的比喻,讽刺了那些沉迷于文字表面,未能领悟佛法精髓的人,强调了深入理解和实践的重要性。最后,“自家宝藏无一物,尽大地人提不起”则点明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万物皆空,唯有内心的觉醒才是真正的财富。

“年穷腊尽归去来,东风入律梅花开”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预示着修行者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砺后,最终回归内心平静,如同冬去春来,梅花盛开,象征着生命的新生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僧侣修行经历的描述,以及对佛法深奥哲理的探讨,展现了梵琦对佛教文化的独特见解和深厚情感,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修行价值以及个人成长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23)

梵琦(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朱,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 字:楚石
  • 籍贯:浙江象山
  • 生卒年:?—1370

相关古诗词

送天宁谧藏主回净光

永嘉老子错行脚,被人呼为一宿觉。

曹溪只是个樵夫,佛法何曾解参学。

三千威仪八万行,一霎清风顿销铄。

偶然撰得文字成,被人唤作真丹经。

泥中洗土不唧?,画蛇添足空丁宁。

看渠两著浑未是,学者焉能出生死。

如来藏里本无珠,万古虚名挂唇齿。

为我殷勤问净光,永嘉老人应著忙。

说与如今甚时节,莫恋松风与江月。

形式: 古风

送兴藏主游金陵

春山青,春水绿。

一枝两枝梅花开,十里五里村路曲。

石城云影聚复散,草店鸡声断仍续。

莫言描画心手拙,此景当前本奇绝。

谁能一字施品评,简尽五千四十八。

道人笑我虚开口,矢上加尖成漏透。

背却法堂穿草鞋,井深绠短终难搆。

形式: 古风

送性禅人之江湘

秋雨垂垂风飒飒,离思禅心乍离合。

湘江东畔雁初来,渔唱穿云笛韵哀。

更有芦花飞似雪,远山重叠锦屏开。

痴儿唤作真如界,苦向宗门立知解。

折脚匡床冷似冰,呈似老僧心不快。

形式: 古风

送晟侍者

秋风处处飘黄叶,正坐蒲团缝坏衲。

道人别我去游方,三度问渠渠不答。

试看如今是甚时,千钧祖道悬于丝。

师求弟子固未暇,可有弟子求其师。

君不见投针彻底惊龙猛,酣醉在床犹未醒。

拈得山僧兔角杖,他年卓在孤峰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