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物殊寿夭故难知,谁欲宽为久远期。
尘土未能昏故楮,泥沙先已蚀残碑。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炎昶的作品,名为《三洪遗墨石刻(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物殊寿夭故难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万物生死周期的不解与困惑。这里,“物殊”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寿夭”则是生命长短的不同,而“故难知”说明了这些生命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意义不是一目了然的。
接着的“谁欲宽为久远期”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希望能长时间保存自己的作品或记忆的人的疑问。这里,“谁欲”是指有这种愿望的人,“宽为久远期”则是在询问他们如何能够做到让这些作品或记忆得以长久流传。
后两句“尘土未能昏故楮,泥沙先已蚀残碑”具体描绘了时间对物质的侵蚀。在这儿,“尘土未能昏故楮”意味着尚未完全覆盖古代建筑的尘土,而“泥沙先已蚀残碑”则形象地展示了自然力的力量,泥沙已经开始腐蚀那些记录历史的石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生命的短暂与人类文明遗迹的易朽,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常感,以及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诗人以此抒发了对生命、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不详
山色花香总是愁,当年此地几同游。
偶来恍似君犹在,足拟过门却复休。
老韩妙笔见无由,一马长鸣塞草秋。
败素烟昏谁解惜,盐车犹自困骅骝。
竹阴清入骨,消得此闲行。
不待锄苍藓,频来径自成。
寥寥空谷嘘紫霞,谁知此有幽人家。
洞门深锁苍藓滑,风藤簌簌吹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