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州渡河孙守备领兵护行

界限山河汉与胡,生成天险卫秦都。

初经边塞劳军送,老步冰桥倩客扶。

故老千年思蹇叔,长城万里惜扶苏。

不知鹿走坑儒事,更有何人诫后车。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刘大夏所作,名为《蓝州渡河孙守备领兵护行》。诗中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历史的厚重感,展现了对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首联“界限山河汉与胡,生成天险卫秦都”以“汉”与“胡”象征不同的民族或文化区域,通过“界限山河”描绘出自然与人为结合的防御体系,强调了这些天然与人工屏障对于保护秦都的重要性。这里的“天险”不仅指自然地形的险峻,也暗含着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工事,如长城等。

颔联“初经边塞劳军送,老步冰桥倩客扶”则转而描写现实场景。诗人可能在边塞之地,目睹或参与了军队的活动,感受到将士们的辛劳与坚韧。其中“劳军送”可能指的是慰问军队或送别,而“老步冰桥倩客扶”则可能是诗人年迈,在冰封的桥梁上行走时需要他人搀扶的情景,既体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颈联“故老千年思蹇叔,长城万里惜扶苏”将视角拉回历史,提到春秋时期的名臣蹇叔和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蹇叔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的故事常被用来警示君主听从忠言;而长城则是秦始皇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修建的巨大工程。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古代工程的赞叹,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思考。

尾联“不知鹿走坑儒事,更有何人诫后车”则转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里引用了“鹿走坑儒”的典故,比喻秦始皇为了巩固权力而残酷地杀害了众多知识分子,导致人才凋零,国家失去了长远发展的动力。最后一句“更有何人诫后车”则是在问,又有谁能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呢?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循环、人性弱点以及未来治理者的警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历史人物与事件,以及对现实与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虑。

收录诗词(33)

刘大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名臣、诗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任兵部尚书。深受明孝宗宠遇,辅佐孝宗实现“弘治中兴”,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又与李东阳、杨一清被称为“楚地三杰”。明武宗即位后,屡疏请辞,以太子太保衔归乡。刘瑾专权时,被罚戍肃州。正德五年(1511年),遇赦返乡,旋即复官致仕。正德十一年(1516年),去世,年八十一。追赠太保,谥号“忠宣”。能诗,有《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等传世

  • 字:时雍
  • 号:东山
  • 籍贯:湖广华容(今属湖南)
  • 生卒年:1436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俞佥宪报京师信息

老年飘泊在天涯,番汉丛中信作家。

塞下风寒愁戌火,城头日暮惨悲笳。

山溪险阻来时路,江汉微茫梦里槎。

故旧乘骢来又别,殷勤为我报京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端午日感怀

东望乡关各一天,闭门閒坐思悠然。

时催节候临端午,地尽江山到醴泉。

往岁忧劳浑是梦,老年眈静似成仙。

感怀吟罢无他事,祝颂君王有万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彰德别叶庭荗

临岐莫厌酒杯深,此去何年更盍簪。

秋塞比来多便雁,殷勤时慰故人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题杨参将出征

甲胄森严意气豪,马头威振阵云高。

戎王胆落天山外,鼠首穹庐望羽旄。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