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刘大夏所作,名为《蓝州渡河孙守备领兵护行》。诗中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历史的厚重感,展现了对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感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首联“界限山河汉与胡,生成天险卫秦都”以“汉”与“胡”象征不同的民族或文化区域,通过“界限山河”描绘出自然与人为结合的防御体系,强调了这些天然与人工屏障对于保护秦都的重要性。这里的“天险”不仅指自然地形的险峻,也暗含着历史上的军事防御工事,如长城等。
颔联“初经边塞劳军送,老步冰桥倩客扶”则转而描写现实场景。诗人可能在边塞之地,目睹或参与了军队的活动,感受到将士们的辛劳与坚韧。其中“劳军送”可能指的是慰问军队或送别,而“老步冰桥倩客扶”则可能是诗人年迈,在冰封的桥梁上行走时需要他人搀扶的情景,既体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也流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颈联“故老千年思蹇叔,长城万里惜扶苏”将视角拉回历史,提到春秋时期的名臣蹇叔和秦始皇时期修建的长城。蹇叔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的故事常被用来警示君主听从忠言;而长城则是秦始皇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修建的巨大工程。这两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古代工程的赞叹,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思考。
尾联“不知鹿走坑儒事,更有何人诫后车”则转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里引用了“鹿走坑儒”的典故,比喻秦始皇为了巩固权力而残酷地杀害了众多知识分子,导致人才凋零,国家失去了长远发展的动力。最后一句“更有何人诫后车”则是在问,又有谁能从历史的教训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呢?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循环、人性弱点以及未来治理者的警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历史人物与事件,以及对现实与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