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上有皇天下后土,此身不患无归所。
凭谁说与清河公,何苦为人作黄祖。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思考。首句“上有皇天下后土”暗喻天地之间,人处其间,暗示了人的渺小和宇宙的广大。接着,“此身不患无归所”表明诗人认为自己并不担忧没有安身之处,有一种超脱或淡然的人生态度。
然而,诗的后两句转向对现实的反思:“凭谁说与清河公,何苦为人作黄祖。”“清河公”可能是诗人对某位有权势者的称呼,诗人质问:又有谁能理解并告诉这位清河公,何必为他人(比如像三国时期的黄祖那样)辛苦劳碌呢?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质疑,以及对过上简单、不为权贵束缚生活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语言朴素,体现了宋代理性主义的哲学倾向,以及诗人对个人自由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不详
一名希孟。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历太社令,大理司直(《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宁宗嘉定十五年(一二二二)由添差嘉兴府通判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之三一)。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七首
在昔营居巢,首尾三十年。
高邻念羁旅,分我佳林泉。
自从仓幕归,亦买半顷田。
坐念颜太师,粥竭祇益煎。
不如边孝先,昼眠腹便便。
君子不谋食,士固食于人。
饥饿自有责,何足烦吾神。
拂几展我书,熟读困蹇屯。
羲文与周孔,可鉴道屈信。
叹叹眼中事,悠悠尘间身。
生当益于人,为道固不同。
赐也乃结驷,回也乃屡空。
忆昔年少壮,未知理穷通。
收身百忧馀,自置寂寞中。
饘粥傥可继,当为七十翁。
时命各有遇,何言富与贫。
有来疾雷电,决去微埃尘。
坐令区区者,视此为鬼神。
既有得失患,自忘情性真。
所以首阳山,昔有饿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