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浣溪纱·京口》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画面。
“一线长洋作砚低”,开篇即以“长洋”为“砚”,巧妙地将广阔的海洋与文人的创作工具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于山水的意境。“来烟亭下片帆栖”,进一步描绘了烟波浩渺中,一片孤帆停泊在亭下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隐含着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生活的向往。“犹然梦到小窗西”,则通过梦境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虚幻、神秘的世界,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接下来,“去路虽无吹乳鸭,隔江应有听潮鸡”,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述了诗人想象中的宁静与和谐——“吹乳鸭”的画面,象征着平静与生机;另一方面则通过“听潮鸡”这一细节,暗示了远方的喧嚣与动态,形成了一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世界的关注与好奇。
最后,“将无惊喜又惊疑”,总结了诗人复杂的心情,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期待(惊喜),又有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疑惑与不安(惊疑)。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综上所述,《浣溪纱·京口》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深度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