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

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

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金仙托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

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

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腊月初八这天,梁宋地区的习俗,每家每户都会煮粥供养僧人。
粥里添加了栗子、桃子、枣子、柿子等各种甜香水果,但菱角、椇子和芝栭等则不包括在内。
据说金仙在成道之时,即使面对美食诱惑,也能保持清心寡欲。
谁能说毗耶(古印度城市,常用来指代僧侣)的圣洁之身,还需要去除尘埃呢?
今天早晨,我在积雪的小屋里梳理白发,邻居送来食物,如同平时朴素的交往。
不必惆怅追忆过去,现在的生活已经变得坚韧而温柔,就像春天一样。
我随意写下这首短诗,作为对一年四季习俗的记录,为你续写时光的故事。

注释

腊月八日:农历十二月初八。
梁宋:古代地区名。
俗:习俗。
僧粥:供僧人的粥。
栗:栗子。
桃:桃子。
枣:枣子。
柿:柿子。
菱椇芝栭:几种不常见的食材。
金仙:道教中的神仙。
成道:修行得道。
毗耶:古印度城市,此处指僧侣。
清净身:圣洁之身。
雪屋:积雪的房子。
馈:赠送。
素求:平常的交往。
怊怅:惆怅。
往昔:过去。
劲峭:坚韧。
春柔:春天般的温柔。
铺排:编排。
短韵:短诗。
岁时记:岁时风俗记录。

鉴赏

这首古诗描绘了腊月八日,梁宋时期的风俗习惯,人们家家户户传递侑僧粥的场景。诗中的“栗桃枣柿杂甘香”展示了一种丰富而美好的食物形象,通过对比菱椇芝栭等不被记录的事物,强调了这种习俗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在“金仙托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一句中,诗人用“金仙”指代高僧,用“托言成道”表达其传递佛法之意。同时,“不认饕馋借称目”则是说僧侣超脱世俗的饮食欲望,只专注于精神修炼。

接着,诗人自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表达了对佛家清净无染理念的质疑和反思。这里,“毗耶”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毗卢遮那”(Vairocana),即大日如来,是佛教中代表光明和觉悟的存在。

诗人随后写道:“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表达了自己在雪后的清晨里梳理着自己的白发,与邻居交流粥食的纯朴愿望。这里,“南邻”指的是住在南边的邻人。

“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一句,则是在表达诗人对过往不必有太多的忧虑和反思,而是应当像春天一样,保持一种温暖而柔和的心态。

最后,“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则是诗人表示自己将以轻松的方式,通过创作诗歌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并为朋友们送上节日的祝福。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腊月八日的一种民俗活动,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生活和时间流逝等主题的深刻思考。通过对食物、习俗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幅充满温馨与哲思的生活画卷。

收录诗词(715)

王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谢人寄茶

建溪圭璧能圆方,万钱一啜难轻偿。

奔腾千里羞贡篚,天应不数金钱纲。

侯家钱如大国楚,陵肉渑浆推大户。

早知烦滞厌膏粱,贵此新香两三数。

一朝百室困干戈,在十于今或去五。

老工既死无典刑,髣髴儿孙追故步。

谁令远寄山泽仙,来洗沈疴太华巅。

攻顽治癣恨无术,且共山头玉井莲。

殷勤更语抱琴客,不用君归人未眠。

形式: 古风

谢叶秀才惠书自言能书大字来书作小字甚工

大字韦将军,小字徐开府。

惠我数百言,字字了今古。

江山得何助,文采乃如许。

莫羞无稻粱,鸿飞自高举。

形式: 古风

谢吴提干惠诗文

排门雪三尺,闭户饥肠鸣。

拥骑远方来,骨法秀以清。

袖出一卷书,中有怖俗情。

上言井有德,为费四字铭。

下言酒伤道,颠倒虞心兵。

中流障百川,绝口无纵横。

君子皆是术,殄病人自惊。

子其欲修我,匪以校我荣。

再拜采杂佩,斯云得香蘅。

形式: 古风

谢淮南徐巨源寄酒

淮南有酒谁人得,分饷东吴无酒客。

应怜蔀屋寒气多,倍费行厨春色力。

人道使君宜在朝,我视使君宜逍摇。

已闻财计免催索,况是闾阎安教条。

增秩赐金古亦有,且留使君与淮叟。

玉隆香火幸留人,年年要饮淮南酒。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