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诗

望之铁色质则铜,被以鼓名声乃钟。

面如尘镜冷不镕,底如覆釜其音跫。

中央一束黄腰蜂,土花战血相淡浓。

上有文字如云龙,手三摩挲不可踪。

我随车骑来南笼,此鼓献自耕田佣。

问渠铸鼓何所宗,云是诸葛征蛮凶。

渡泸五月济火从,功成畀锡罗甸封。

岁时伏腊事吉凶,椎牛酾酒宴万峰。

乃以此鼓代鼓镛,青山白雨双杖筇。

小叩小鸣初冬冬,大叩大鸣既逢逢。

天空谷应声隆隆,诸苗拜舞衣无缝。

罢宴藏鼓无敢纵,千载风俗兹益恭。

忆昨巨虚负蛩蛩,鼓鼙将帅思三冬。

今者戍鼓罢不摏,催花羯鼓声玲珑。

请留此鼓镇边墉,笋业丹■悬维枞。

虽殊石鼓赋车攻,颇仿土鼓追黄农。

金人十二销镝锋,并勒我诗当纪庸。

而我再衰三则慵,雷门之布綦难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名为《铜鼓诗》,作者为清代诗人舒位。诗中通过对铜鼓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形制和历史背景。铜鼓表面如铁质,实则铜铸,名号如同钟声。其面平如尘镜,底部深沉,敲击时声音响亮。中央有一束黄腰蜂,象征着战争的痕迹。鼓上刻有云龙纹饰,摩挲无痕,显得神秘而古老。

铜鼓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蛮族有关,曾用于军事仪式,渡过泸水,功成后成为祭祀和庆典的乐器。在节日里,它代替了鼓锣,伴随着青山白雨,敲击出冬冬逢逢的节奏,激发了苗族人民的敬仰之情。战后的庆祝活动中,鼓声威严庄重,风俗因此更加恭敬。

诗中还提及了过去战争中的鼓声,与今日戍鼓的宁静形成对比,暗示了时代的变迁。最后,诗人希望铜鼓能守护边疆,象征着国家的稳固和文化的传承。整首诗语言生动,富有历史感,展现了铜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收录诗词(32)

舒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重过飞云洞寄仁甫

暗泉涓涓流古洞,洞口飞云白如瓮。

我往之日云相迎,今我来思云亦送。

云非昨日云,客是去年客。

客归云不归,飞来飞去荡无迹。

客休笑云云笑人,云即是客客亦云。

百年三万六千日,问客年来年去羌何因。

去年看云云满衣,今年云冻云不飞。

千山万水岁聿莫,夕鹃啼罢朝乌啼。

山亦为云遮,水亦为云渡。

思公子兮云外路,可惜同来不同去。

指此空林片石中,与君旧坐看云处。

形式: 古风

杨忠悯公祠(其一)

不上需头乞郡章,残豪重扫一台霜。

力排宰相冰山冷,声撼郎官铁锁香。

九庙灰飞无劫火,两楹血食此斜阳。

读书种子何曾绝,愁杀钤山旧草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杨忠悯公祠(其二)

塞上和戎厌鼓鼙,闺中抗疏撤钗笄。

三边债帅骄无主,千古忠臣烈有妻。

仙箓荒唐天左右,朝衣惨澹市东西。

玉熙事事堪惆怅,碧血何时化紫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朱野云断墙老树图为石敦夫题

朱公示我断墙老树图,石公索我断墙老树诗。

之二人者我所思,之二物者我所知。

一在极乐寺,一在太清观。

鸡林宰相购真形,龙门太史作合传。

此墙此树诚无双,突兀一堆空一腔。

后墙彼树遍天下,不断不老不诗画。

独不知筑墙为某年,种树是何意。

亦不知先筑墙,后种树,何在南城太清观,何在西门极乐寺。

墙如残碑树如枯柴,墙断若坐,树老而卧。

客之来兮秋凉,揽风景兮断肠。

㡠丹青兮韵宫商,合则双美兮离则两伤。

蓬莱清浅须弥小,呜呼墙断树亦老。

是墙是树有绝期,非墙非树无尽道。

无有墙树无有诸烦恼,胡为画之题之不肯休。

一墙一树名一愁,宿泥剥剥鬼所谋,孤根盘盘匠所仇。

屐齿不到风马牛,烟花点缀虫雕锼。

咄嗟乎嘻吁,铁围山,拦不住。红桑花,种何处。

神仙换劫佛灭度,如是因缘不知数。

一为极乐寺中墙,一为太清观里树。

此际无情似有情,此时有句如无句。

若云面壁来,何不乘槎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