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

名山近在城东道,隔年游兴今朝果。

不乘肩舆不跨马,病馀一试腰脚好。

山花含笑谷鸟啼,引人步步登天梯。

不知置身高几许,渐觉对面紫帽低。

半山亭子一回首,俯视孤城大于斗。

城中双塔笔露尖,城下长江一线走。

更行更高喜欲狂,眼底直欲穷蛮荒。

越王一去二千载,当年驻马知何方?

却寻裴公尸解处,烟霞古洞黄冠住。

炉香飘出石门来,时有游人占梦去。

神仙有无我不知,榕根小憩亦支颐。

一杯山茶解我渴,使我两腋清风吹。

更登绝顶望沧海,云涛浩渺家何在?

乘风我欲便东归,惆怅故乡人事改。

搔首峰头泪满巾,何时海底更扬尘?

朗吟飞下千峰去,故国江山愁杀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林朝崧所作的《清源山》,描绘了作者游览清源山的所见所感。首句“名山近在城东道,隔年游兴今朝果”,表达了对久违的山水之约的实现。接下来通过“不乘肩舆不跨马,病馀一试腰脚好”展现了作者病愈后徒步登山的轻松愉悦。

“山花含笑谷鸟啼,引人步步登天梯”以生动的自然景象烘托出登山的乐趣,而“不知置身高几许,渐觉对面紫帽低”则写出随着海拔升高,视野的变化。半山亭子处,“俯视孤城大于斗”,诗人以夸张手法描绘城市景色。

继续攀登,诗人感叹历史变迁,“越王一去二千载,当年驻马知何方”,遥想古人踪迹。在裴公尸解处,诗人想象仙人生活,“炉香飘出石门来,时有游人占梦去”,增添了神秘与超凡的色彩。

最后,诗人登至绝顶,遥望远方,“云涛浩渺家何在”,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乘风我欲便东归,惆怅故乡人事改”,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全诗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深思索。

收录诗词(870)

林朝崧(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武功之家,其父亲林利卿、族伯林文察、族兄林朝栋均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颇有战功的将领。作为栎社的发起人和首任理事,在台湾地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全台诗界泰斗”

  • 字:俊堂
  • 号:痴仙
  • 籍贯:台湾彰化县雾峰乡
  • 生卒年:1875-1915

相关古诗词

送三兄绍堂东归

伯氏吹埙仲氏篪,相怜相爱不相离。

尘埃洛下三间屋,风雨苏州五字诗。

乱后同居差少慰,客中分手最堪悲。

柴桑故径今虽在,人物应殊晋义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其一)

海上楼船奏暮笳,伤心桑梓在天涯。

江山锦绣开新国,文武衣冠少故家。

楚客共知哀郢苦,宋人未悔画淮差。

同来避乱君先返,终老东篱莫怨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其二)

吾人聚散本难知,分手何须泣路歧。

但使三生盟片石,不应一步阻雷池。

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珍重莱衣归故里,相思寄我采薇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怀八叔父允卿

鲰生剧是可怜虫,二载闽南逐转蓬。

流落怕谈桑海事,追随空记竹林中。

恼人春色花无赖,消我乡愁酒有功。

最忆旧时文宴处,梦魂夜夜雾峰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