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杂诗二十首(其六)

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听信谗言的人常被驱逐,攻打他国难道就无仁德之心?
屈原在江边行走,楚昭王询问于水边。
他曾要求包茅作为贡品,自己则坚持编织香草的美德。
广袤的山川依旧,渔歌只属于田野之人。

注释

信谗:听信小人的谗言。
逐:驱逐。
伐国:攻打他国。
仁:仁德。
屈子:指屈原,古代楚国诗人。
行:行走。
昭王:楚昭襄王。
水滨:水边。
包茅:古代楚国祭祀时需献上的包在束茅上的青草。
责贡:要求进贡。
香草:象征高洁的品德。
纫:编织。
莽苍:形容山川广大而苍茫。
属:归属,这里是归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宣州杂诗二十首》中的第六首,主要通过历史典故来表达对忠直之士被冤枉和贤明君主缺失的感慨。首句“信谗多见逐”揭示了历史上因听信谗言导致忠良被贬逐的现象,暗指屈原被楚王疏远的悲剧。次句“伐国岂无仁”反问,暗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有仁德之心。

接下来,诗人借屈原在江畔行吟的典故,表达了对屈子高尚人格的敬仰,“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昭示着屈原与楚昭王的对话,寓意贤者被误解的无奈。诗人进一步以“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比喻屈原的忠诚与高洁,即使遭受指责,仍坚守美德。

最后两句“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描绘出一幅山水间渔夫唱和的画面,象征着屈原的清高与世隔绝,以及诗人对屈子命运的深深同情,同时也寄寓了对现实政治的批判。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载体,寓言深沉,表达了对贤良被埋没的惋惜,以及对公正和明君的期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每见昭亭壁,高璩笔墨存。

丹青虚格里,云雾碧纱痕。

鸟屎常愁污,虫丝几为扪。

贵来曾改观,世故有谁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四)

伍员奔吴日,苍皇及水滨。

弯弓射楚使,解剑与渔人。

抉目观亡国,鞭尸失旧臣。

犹为夜涛怒,来往百川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一过响山畔,常思路中丞。

开亭宴貔虎,制贼象冰蝇。

旧刻多磨灭,今人少诵称。

茸茸春草长,时有牧牛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宣州杂诗二十首(其二)

三洲滩口急,两水渡头来。

下过桓彝宅,上通严子台。

潺湲泻寒月,滉漾照春梅。

白鹭惊起处,鱼多见底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