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元汴所作的《赋得揽察草木犹未得示诸子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勿将死玉匹生刍”,以“死玉”比喻失去生命价值的事物,而“生刍”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诗人借此表达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提醒人们不应将有价值的生命等同于无生命的物品。
“义竹春深咒老梧”一句,通过“义竹”(有道德的竹子)与“老梧”(老梧桐树)的对比,暗示了在道德与岁月的考验下,真正的价值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更加凸显。
“种得兔丘为媚草,化成婺女作桑弧”两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以“兔丘”(兔子居住的地方)变为“媚草”,“婺女”(星宿名)化为“桑弧”,形象地描绘了事物变化的奇妙与不可预测性,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自然与宇宙奥秘的探索与敬畏。
“人才信已同蜍志,燕市今当访狗屠”两句,通过“人才”与“蜍志”(蟾蜍的意愿)的对比,以及“燕市”(古代燕国的市场)与“狗屠”的联系,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人才被埋没、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
“龙比负尸徒往事,倚天长剑客星孤”最后两句,以“龙”与“负尸”、“倚天长剑”与“客星孤”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历史英雄事迹的追忆,也是对当前孤独奋斗者的同情与敬意,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命、道德、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深刻的思考,还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过去与未来的复杂情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