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荆州作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远行万里到这荒凉之地已经够悲哀,高爽的秋日里四处张望更让人踟蹰徘徊。
浑浊的酒即使冷了也难以拒绝喝醉,黄色的菊花因为温暖迟迟没有开放。
国家动乱无法回到那遥远的都城,老朋友又在哪里,只有塞外的大雁飞来。
对时光流逝和世事变迁都感到无奈,不必等到夕阳西下楚台时才感慨。

注释

万里:极言距离之远。
投荒:流放到荒僻的地方。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寓目:过目,观看。
浊醪:浑浊的酒,这里指劣质的酒。
任冷:即使冷掉。
难辞醉:难以拒绝喝醉。
黄菊:黄色的菊花,常象征高洁或哀愁。
因暄:因为温暖。
上国:指京都、国都。
莫归:不能回去。
戎马乱:战争导致的混乱。
故人:老朋友。
塞鸿:从边塞飞来的大雁,常寓意远方的信息或思念。
惊时:对时光流逝感到惊讶。
感事:对世事变迁有所感触。
无奈:无可奈何。
不待:不必等到。
残阳:夕阳,傍晚的太阳。
楚台:楚地的楼台,泛指南方的亭台楼阁,也可借指故国或故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深的哀伤和无奈的情感。开篇"万里投荒已自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土的怀念之情,"高秋寓目更徘徊"则是说在这个高处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但这种视野所及之地却增加了他的游走不定。接着"浊醪任冷难辞醉"显示诗人借酒浇愁,但即便如此,也难以忘怀心中的忧虑;"黄菊因暄却未开"则是说虽然秋天到了,菊花应季而开,却因为天气还不够凉爽而未能绽放,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不安。

中间两句"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局势的担忧,以及对于远方朋友或旧友的思念。"惊时感事俱无奈"则是说在这个动乱的时代里,面对种种事情都感到无能为力;最后"不待残阳下楚台"表明诗人即将离开,而不愿等到太阳落山时分手。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以及对乱世的无奈。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

花飞絮落水和流,玉署词臣奉诏游。

四面看人随画鹢,中流合乐起眠鸥。

皇恩自抱丹心报,清颂谁将白雪酬。

不为禁钟催入宿,前峰月上未回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闻蝉

夏在先催过,秋赊已被迎。

自应人不会,莫道物无情。

木叶纵未落,鬓丝还易生。

西风正相乱,休上夕阳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夏夜有寄

月上簟如水,轩高帘在钩。

竹声寒不夏,蛩思静先秋。

偶得清宵兴,方知白日愁。

所思何处远,斜汉欲低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浙东筵上有寄

襄王席上一神仙,眼色相当语不传。

见了又休真似梦,坐来虽近远于天。

陇禽有意犹能说,江月无心也解圆。

更被东风劝惆怅,落花时节定翩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