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符上人

春秋一万八千字,不问吴人楚人事。

佛衣儒谈世已罕,节行又与其徒异。

往来扬州三十年,曾见华堂荆棘地。

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翻译

历经春秋长达一万八千个日子,不再关心吴国和楚国的纷争。
身披佛衣却谈论儒家学说的人已经很少见,他的品行又与常人不同。
他在扬州来往了三十年,曾目睹昔日繁华之地变为荒凉荆棘之地。
只听说他依然静坐燃香,研读残破的书籍,探寻先人的深意。

注释

春秋:指历史时期。
吴人:吴国的人。
佛衣儒谈:身着佛教僧侣服装却谈论儒家学问。
节行:品行。
徒异:与众不同。
华堂:豪华的大厅。
荆棘地:荒废、长满荆棘的地方。
依旧:仍然。
焚香:点燃香火。
残编:残破的书卷。
讨遗意:探究前人的思想或遗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省符上人》,主要通过对省符上人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生活方式。首句“春秋一万八千字”暗示了上人博学多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不问吴人楚人事”则体现了他超脱世俗,专注于内心修行的态度。

接下来,“佛衣儒谈世已罕”描述了上人身着僧侣服装却能深入儒家思想,这种罕见的结合显示出他的学识渊博和思想独立。“节行又与其徒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品行与众不同,不同于一般的僧侣。

诗中提到“往来扬州三十年”,暗示上人在扬州度过了一段长久的时间,见证了世事变迁。“曾见华堂荆棘地”暗指昔日繁华之地如今荒凉,寓意世事无常,而上人依然坚守内心,保持对佛法的执着。

最后两句“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描绘了上人独自静坐,焚香冥想,研读经书,寻找先贤遗留的精神旨意,展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和对学问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扬了省符上人独特的学术修养、超脱的品格以及对佛法的坚定信念,体现了梅尧臣对高洁人格的敬仰。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看山寄宋中道

前山不碍远,断处吐尖碧。

研青点无光,淡墨近有迹。

前林横白云,复与后岭隔。

孤舟川上人,引望不知夕。

安得老画师,写寄幽怀客。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秋日同希深昆仲游龙门香山晚泛伊川觞咏久之席上各赋古诗以极一时之娱

落日川上好,徘徊弄孤舟。

鸣桹进山口,清唱发渡头。

浅濑不可溯,停桡信中流。

山樽对苍翠,溪鸟自沉浮。

濯足破岚影,采菱临芳洲。

千龛晚烟寂,双壁红树秋。

细细石涧泉,摇摇波际楼。

澄潭若泻鉴,万象已盈眸。

康乐足清尚,惠连仍此游。

摘景固无遗,挥笔曾未休。

醉来同渊明,兴尽殊子猷。

归傍渔梁静,行看夜火幽。

露华初滴滴,夜吹何飕飕。

不犯严城漏,谁言怜近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秋日村行

溪雾昼又收,山村夜初晦。

饥禽来往飞,远树清红碎。

原上楚牛童,屋头吴妇碓。

鸡肥酒已熟,野老邀同辈。

形式: 古风 押[队]韵

秋风

秋风不饶物,斗至声已恶。

青林叶尚繁,虽好将恐落。

人意诚爱惜,节候肯相若。

白发无再玄,盛衰兹可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