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瓮歌应制

广寒殿中大玉海,声价高于古鼎鼐。

于阗职贡供雕镌,水族百怪穷神奸。

诈马宴余陈几席,障以阑杆耀金碧。

君臣饮酒歌乐岂,取醉正须三十石。

劫灰飞后归琳宫,伴侣瓦缶腌青松。

有如周宣猎碣?辛鼓,民间作皿供杵舂。

文明之世荣光发,宝鼎仍从泗滨出。

移置承光位帖妥,牟敦丹彝共罗列。

金源古桧蟠青虬,荫此至元温润质。

从来精气难埋藏,尘埃拂拭增辉光。

圣朝不贵难得物,宝器自合登明堂。呜呼!

宝器自合登明堂,岂独轩辕玛瑙之瓮盛天浆。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件珍贵的玉瓮,名为"广寒殿中大玉海",其声价之高超过古代的祭器鼎鼐。它出自于阗的贡品,工艺精湛,雕刻着奇特的水族图案,仿佛凝聚了神鬼之力。诗人提及"诈马宴"的场景,玉瓮被装饰得光彩夺目,用于君臣欢宴之中,能容纳三十石酒,显示出其容量之大。

在历史变迁中,玉瓮曾经历劫火,最终回归内殿,与简陋的瓦缶相伴,象征着即使在朴素的时代,它依然受到珍视。诗人将玉瓮比作周宣王狩猎时的碣石鼓,虽非日常用品,却也能为民间生活增添价值,如杵臼之用。

诗中提到,在文明昌盛的时代,玉瓮再次显现出荣耀,与泗滨出的宝鼎一同陈列在重要的位置。玉瓮的材质温润如古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强调,真正的宝器不应被尘封,而应展现其光芒,这不仅是对玉瓮的赞美,也是对盛世文化的肯定。

最后,诗人感慨,这样的宝器本就应置于明堂,不仅仅是用来盛放天浆的容器,更是象征着国家的荣耀和文明的积淀。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玉瓮的尊崇和对盛世文化的自豪。

收录诗词(53)

沈德潜(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 号:归愚
  • 籍贯:长洲(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673~1769

相关古诗词

行役杂咏(其一)

男儿年二十,渐衰珠玉颜。

况乃远行役,风霜悴其间。

饮酒未及醉,坐看白石还。

所著一尺高,不供史家删。

勉旃崇节业,银管长斑斑。

否亦鍊玉液,金骨列仙寰。

生人皆山水,且共耐清闲。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行役杂咏(其二)

看山有所得,日暮聊为文。

厌听舟人子,村语徒纷纷。

酝酿非素乐,典坟愤所忻。

万谋窘一字,迫如临三军。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行役杂咏(其三)

无心推篷看,不意与月近。

欣然卧以观,星尽惟斗柄。

始之肌肤寒,久乃心肝映。

白云如覆被,人面渐贴镜。

万里湛清华,九天涵绿净。

狂痴不能还,吾亦见吾性。

形式: 古风

行役杂咏(其四)

南游过楚江,西征临越甸。

当涂想分割,龙津忆征战。

或营酸枣台,或起明光殿。

平畛开歌舞,危巘收组练。

亡何岁似流,悲哉日似电。

白骨埋中原,朱扃罢华宴。

史册尚流播,山川灭闻见。

秦宫无遗瓦,汉苑少残箭。

荒烟废冢倾,衰草流萤遍。

黄云自南飞,白日但西暝。

闲寂窘游志,衰飒穷遐眷。

慨然至于今,叹者凡几遍。

平生豪横心,虽悟不得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