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

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

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

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

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

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的导师如同晋阳的瑰宝,在壮丽的山河中最为杰出。
他在世间真理的旅途中,心灵超越了空王的境界。
山中的虎兽因钟声而静伏,天龙听闻佛法聚在一起。
他的话语如同倾泻的水瓶,佛法如风中的笛声悠扬。
深深理解亿劫的苦难,巧妙比喻无尽的沙数。
他舍弃自我,割舍亲情,只为追求佛法。
寺庙何等清净,好比良牧停驻于轻盈的伞盖下。
在众香环绕中,他如明月照耀,置身于人们的教化之地。
心中持有佛的印记,驱散恶魔军队,步步向前。
愿开启初地的因缘,永远供奉对天地的崇敬。

注释

晋阳:古代地名,象征智慧或尊贵。
杰出:卓越出众。
空王:佛教中的概念,指超越世俗的智慧之王。
鸣钟:寺庙中的钟声,象征宁静和佛法传播。
梵法:印度古语,指佛教教义。
亿劫:极长的时间单位,形容时间之久远。
恒沙:比喻数量极大,如沙粒之多。
招提:寺庙的别称。
良牧:优秀的导师,比喻智慧的引导者。
标割:比喻战胜或驱逐。
初地:佛教中修行的阶段,象征初始的领悟。
弥天:形容广大无边,如天空一般。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聆听佛法的庄严场景,表达了对佛教义理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开篇“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赞颂佛陀之智慧如同宝贵无比,超越尘世。接下来的“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则表明了在听法过程中,诗人跨越了凡尘的束缚,心灵飞升至更高层次。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生动地描绘了佛寺钟声如同惊醒睡虎,佛陀讲经之盛况犹如天龙聚集。紧接着,“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则强调了佛法的圆满与深邃,如同古代智者所造之器具,同时佛法之传播轻松自如。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表明诗人对佛教中轮回之苦、尘沙烦恼之广博的深刻领悟。“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则是对佛陀无私布施乃至牺牲自己肉身以饶益众生的崇高精神态度的赞美。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中,“招提”指的是召集信徒,而“良牧”喻示着佛陀如同善良的牧者一般引导众生。诗人心怀敬仰之情,用“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来形容佛法之美好,如同众香汇聚,令闻者心灵得到净化。

“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表明了诗人对佛陀智慧的长久铭记,以及通过这种智慧击败烦恼如同恶魔。最后,“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则是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够开启修行之路,永远向往并遵循佛法。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宗教情怀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佛法的崇敬与理解。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

塞口连浊河,辕门对山寺。

宁知鞍马上,独有登临事。

七级凌太清,千崖列苍翠。

飘飘方寓目,想像见深意。

高兴殊未平,凉风飒然至。

拔城阵云合,转旆胡星坠。

大将何英灵,官军动天地。

君怀生羽翼,本欲附骐骥。

款段苦不前,清冥信难致。

一歌阳春后,三叹终自愧。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

碛路天早秋,边城夜应永。

遥传戎旅作,已报关山冷。

上将顿盘阪,诸军遍泉井。

绸缪阃外书,慷慨幕中请。

能使勋业高,动令氛雾屏。

远途能自致,短步终难骋。

羽翮时一看,穷愁始三省。

人生感然诺,何啻若形影。

白发知苦心,阳春见佳境。

星河连塞络,刁斗兼山静。

忆君霜露时,使我空引领。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

荆衡气偏秀,江汉流不歇。

此地多精灵,有时生才杰。

伊人今独步,逸思能间发。

永怀掩风骚,千载常矻矻。

新碑亦崔嵬,佳句悬日月。

则是刊石经,终然继梼杌。

我来观雅制,慷慨变毛发。

季主尽荒淫,前王徒贻厥。

东周既削弱,两汉更沦没。

西晋何披猖,五胡相唐突。

作歌乃彰善,比物仍恶讦。

感叹将谓谁,对之空咄咄。

形式: 古风

同李九士曹观壁画云作

始知帝乡客,能画苍梧云。

秋天万里一片色,只疑飞尽犹氛氲。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