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夕多为城中之约因赋此篇

春来懒倦半相仍,全似诸方怕事僧。

薄有篇章堪对酒,略无情绪要观灯。

湖山帝里梦频往,泉石吴乡归未能。

四海平生几兄弟,个般滋味更谁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春天来临我懒散依旧,仿佛各方怕麻烦的僧人。
仅有少许诗文可配酒消遣,提不起兴致去赏花灯。
梦境中常常游历帝都湖山,现实中却无法回到吴乡。
一生之中,有多少兄弟情深,这样的感受又有谁能共享?

注释

春来:春天来临。
懒倦:懒散。
半相仍:依旧。
诸方:各方。
怕事僧:怕麻烦的僧人。
薄有:仅有少许。
篇章:诗文。
堪:可以。
对酒:配酒。
略无:完全没有。
情绪:兴致。
观灯:赏花灯。
湖山:湖光山色。
帝里:帝都。
梦频往:常常在梦中前往。
泉石:山水。
吴乡:吴地。
归未能:无法回去。
四海:天下。
平生:一生。
几兄弟:多少兄弟。
个般:这般。
滋味:感受。
更谁曾:又有谁能体验。

鉴赏

这首宋诗《灯夕多为城中之约因赋此篇》是徐恢所作,描绘了春天慵懒的情境和诗人的心境。首句“春来懒倦半相仍”,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因春困而怠惰的状态,仿佛连日常活动都变得敷衍。接下来的“全似诸方怕事僧”,以出家人的态度比喻自己对世事的淡漠,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超然与避世之心。

“薄有篇章堪对酒”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用写作来排解闲暇时光,然而“略无情绪要观灯”的描述则揭示了他对热闹景象的漠不关心,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诗人通过“湖山帝里梦频往”流露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对故乡吴乡的思念,但现实中的归乡之愿却未能实现。

最后两句“四海平生几兄弟,个般滋味更谁曾”,诗人感慨人世间兄弟情深,但这样的体验在四海漂泊中实属难得,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人生际遇的独特感受。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较强,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收录诗词(13)

徐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临川洪守游南湖命予赋诗

芙蓉堂前春水绿,芙蓉堂后春花开。

芙蓉堂中醉歌舞,芙蓉堂下车如雷。

轻舟弄水买一笑,游人竞逐墙阴来。

浪痕不受尘滓涴,东风吹入黄金杯。

鞦韆欲上綵绳稳,老翁稚子连声催。

遨头春思浓似酒,剧饮谁能问升斗。

博山香软珠帘低,坐客请行时被肘。

觥筹交错兴未已,更著山殽并野蔌。

归来门巷影散乱,舍南舍北黄埃走。

轻衫短帽亦不恶,追欢岂落醉翁后。

小姬顾盼扬秋波,十十五五细马驮。

红旗夹道映斜日,金钗坠处肩相摩。

旁观定自双眼饱,但见两脸生微涡。

从今湖上愈清好,纤腰长袖成奔梭。

冥搜付与纸上语,朱颜为我商声歌。

愿公归侍玉皇侧,更向西湖弄春色。

形式: 古风

游处州石门洞赋长句二十韵

我闻石洞今几年,一朝来系秋风船。

大船膀肛小船远,渔舟替涉幽涧泉。

拖舟上上抵砂砾,更与略彴相夤缘。

黄冠道士衣翩翩,殷勤为我临涧边。

相逢一笑挽登岸,忽见珍馆罗修椽。

谢公旧隐无处问,洗眼但看山中篇。

佳哉南国典刑在,大羹遗味朱丝弦。

当是发兴岂神助,两峰对面搀青天。

主人掉头谓不尔,尚能飞瀑千仞悬。

杖筇西下取微径,其境过清神凛然。

初疑穷冬蕴积雪,惊飙拥下阴崖巅。

又疑冰绡挂林杪,薄暮缥缈摇轻烟。

蔽空乍觉微雨集,堕地复作跳珠圆。

谢公得尔句偏好,我今其忍相弃捐。

山奇水怪世莫测,神龙定自藏九渊。

龙兮汝能水下土,胡为懒惰贪昼眠。

自淮以北皆故壤,犬羊烂熳疆域膻。

挽河莫假壮士力,奔雷走电一洗湔。

我诗虽乏漫郎语,强颜犹可供磨镌。

为君他日落此笔,千秋万岁令人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蒙刘元中数示东坡诗

无邪公文天所赞,汩汩词源倒河汉。

一篇新出纸为贵,万国争传金可换。

晚节投荒无芥蒂,毕景著书自娱玩。

天之所宝雷电取,渠不爱惜风雨散。

两河漕僚真好事,五筦遗文尽堆案。

似闻倾盖剧推许,亲以削牍定真赝。

分传饷我枉银钩,贫室骤惊满珠贯。

无坫共推玉界尺,争求当置铁门限。

世人不识蔡伯喈,欲问图书觅王粲。

形式: 古风

精一危微共一心。

形式: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