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黄墅沈氏阻风望洞庭甚近而不能至

茅堂宛在碧山腰,山下行人不受招。

梁作虹蜺应可渡,水如衣带却成遥。

清风入夜生蘋末,细雨扶春上柳条。

不是休文能醉我,平生磊块仗谁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身处碧山之腰的茅堂,眺望洞庭湖,虽近在咫尺却难以到达,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无奈。首联“茅堂宛在碧山腰,山下行人不受招”以茅屋隐于山腰,山下行人无法接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距离感和不可触及的美。颔联“梁作虹蜺应可渡,水如衣带却成遥”运用比喻,将桥梁比作彩虹,水波比作衣带,形象地展现了湖面的广阔与难以跨越的距离。颈联“清风入夜生蘋末,细雨扶春上柳条”则通过夜风轻拂芦苇尖端,细雨滋润柳枝的细节,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生机,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尾联“不是休文能醉我,平生磊块仗谁浇”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景的渴望,也有对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朋友或知己的渴望,希望有人能共解心中的愁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表达,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荆溪杂兴六首(其一)惠山至永定

解䌫惠山下,问道荆溪程。

荆溪百里遥,兰桨荡空明。

沿湖好青山,宛转送我行。

惠山甫见辞,阳山复来迎。

东西夹画船,依依亦多情。

忽然互回合,隐若百雉城。

西南豁中断,太湖渺然平。

范蠡辞越相,此口云所经。

怀贤不可见,临流濯长缨。

画船箫鼓荡春晴,一路青山送我行。

分付舟人行莫急,看山犹自未分明。

形式: 古风

荆溪杂兴六首.沈亚卿时旸约游张公洞途中风雨大作舟人云不如先往善权为便口占一诗赠亚卿(其二)

孤村彻夜雨浪浪,思入荆溪转渺茫。

湖海无缘仍返棹,善权有路且鸣榔。

特因赴约反成爽,岂谓寻閒竟得忙。

寄语休文莫相讶,好风晴日会须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荆溪杂兴六首(其三)罨画溪

两岸青山随画船,清溪十里中洄沿。

侍郎桥畔柳窣地,任昉台边花满川。

南国胜境有如此,东坡卜居岂徒然。

谁云罨画画不得,恐有仙源莫浪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荆溪杂兴六首(其四)张公洞

万山环合中独虚,世传内有神明墟。

侧身俯视惊怪吁,老眼不辨云模糊。

巉岩渐下势渐舒,石坛坡陀席可铺。

恍如身入佛老庐,四壁汹涌青红殊。

天吴紫凤坼海图,鼋鼍䁑睒虎豹狙。

罘罳梁柱相拄扶,灵官岌嶪高冠裾。

神媪相将行步徐,七宝炫耀穹浮屠。

石床横陈丹灶孤,玄门有路忽若无。

藓磴登降我仆痡,通明有穴寻归途。

不知造化开辟初,谁此镌刻谁剜刳。

颇闻孙氏纪赤乌,霹雳下劈山之隅。

人间始得窥仙都,又闻有路通太湖。

金庭玉柱严禹书,自惭骨凡气浊粗。

欲往不得将何如,欲往不得将何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