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咏(其二)

蚍蜉堪笑亦堪怜,撼树无功更怫然。

赋就柳州聊解祟,诗成彭泽要归田。

身谋共悔蛇安足,理遣须看佛举拳。

怀祖定知当晚合,次君未可怨稀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小小的蚍蜉既可笑又可怜,试图摇动大树却徒劳还生气。
在柳州完成诗篇暂且消解烦恼,彭泽归田的想法更加坚定。
自身谋划的过错如同蛇足,唯有道理才能派遣忧愁,如同佛举拳示意放下。
怀念祖先,知道自己注定应在今晚团聚,对于朋友的升迁不应心生怨恨。

注释

蚍蜉:比喻微小的力量。
怜:可怜,引申为可笑。
撼树:摇动大树。
怫然:愤怒的样子。
赋就:写完诗。
聊解祟:暂且消解困扰。
彭泽:指陶渊明,他曾任彭泽县令。
归田:辞官归隐。
身谋:自身的打算或计划。
蛇安足:比喻多余或不切实际。
理遣:用道理来排解。
佛举拳:佛教中象征放下或领悟的姿势。
怀祖:怀念祖先。
晚合:指夜晚团圆。
次君:指朋友。
稀迁:少有的升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题为《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咏(其二)》。诗人以蚍蜉撼树的寓言开篇,表达对自身处境的自嘲和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仕途挫折的愤慨。他提到在柳州写诗以排解困扰,又借陶渊明彭泽归田的故事,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厌倦之情。

"身谋共悔蛇安足",诗人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认为过去的追求如同蛇足,徒增烦恼。"理遣须看佛举拳",他试图通过佛教的智慧来寻求内心的平静,暗示了对超脱世俗的追求。"怀祖定知当晚合",诗人怀念祖先的遗志,意识到回归家族传统或本真也许更为合适。

最后两句"次君未可怨稀迁",是对友人的安慰,说尽管仕途变迁,也不必过于抱怨,暗示了对友人遭遇的理解和劝慰。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自我反省,又有对友人的关怀,展现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二章以寄家叔一章以自咏(其一)

乡里小儿真可怜,市朝大隐正陶然。

固应聊颂屈原橘,底事便歌杨恽田。

广陌遥知驹款段,曲池犹记鹭联拳。

对床夜雨平生约,话旧应惊岁月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路归马上再赋

偶然思玉仙,便到玉仙游。

兴尽未及郭,玉仙失回头。

成毁俱一念,今昔浪百忧。

未知横笛子,亦解此意不。

春风所经过,水色如泼油。

垂鞭见落日,世事剧悠悠。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遥碧轩作呈使君少隐时欲赴召

我本山中人,尺一唤起趋埃尘。

君为边城守,作意邀山入窗牖。

朝来爽气如有期,送我凭轩一杯酒。

丈夫已忍猿鹤羞,欲去且复斯须留。

西峰木脱乱鬟拥,东岭烟破修眉浮。

主人爱客山更好,醉里一笑惊蛮州。

丁宁云雨莫作厄,明日青山当送客。

形式: 古风

雷行雨庚戌岁闻赦作

忆昨炎正中不融,元帅仗钺临山东。

万方嗷嗷叫上帝,黄屋已照睢阳宫。

呜呼吾君天所立,岂料四载犹服戎。

禹巡会稽不到海,未省驾舶观民风。

定知谏诤有张猛,不可危急无高共。

自古美恶周必复,犬羊汝莫穷妖凶。

吉语四奏元气通,德音夜发春改容。

雷雨一日遍天下,父老感泣沾其胸。

臣少忧国今成翁,欲起荷戟伤疲癃。

小游太一未移次,大树将军莫振功。

刘琨祖逖未足雄,晏球一战腥臊空。

诸君努力光竹素,天子可使尘常蒙。

君不见夷门山头虎复龙,向来佳气元葱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