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竹宫时望拜,桂馆或求仙。
姹女临波日,神光照夜年。
徒闻斩蛟剑,无复爨犀船。
使者随秋色,迢迢独上天。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凡尘、追求仙境的意境。开头两句“竹宫时望拜,桂馆或求仙”表达了诗人对道家仙境的向往,其中“竹宫”与“桂馆”都是古代常用来形容仙居的地方名词,这里代表着诗人对于超凡脱俗的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姹女临波日,神光照夜年”则描绘了一幅神仙佳人的景象,“姹女”意指仙女,她们在水边沐浴阳光,而“神光照夜年”则是说仙境中不分昼夜,有着永恒的光芒。这里诗人通过对比世间夜晚与仙界永日的对比,强调了仙境的美好和超脱尘俗。
至于“徒闻斩蛌剑,无复爨犀船”则是说听闻过古代斩杀蛟龙之剑,但如今已无复见那样的神奇工具。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过去英雄事迹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中的平凡感慨。
最后“使者随秋色,迢迢独上天”则是说使者(这里可能指代仙人或仙女)随着秋色的变化,独立地飞升于天际。这两句通过对比自然界的变换和仙人的行动,增强了诗歌中超脱尘世、追求永恒主题的表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仙境生活的描绘,以及古代英雄事迹的提及,展现出诗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超越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才名旧楚将,妙略拥兵机。
玉垒虽传檄,松州会解围。
和亲知拙计,公主漫无归。
青海今谁得,西戎实饱飞。
水色含群动,朝光切太虚。
年侵频怅望,兴远一萧疏。
猿挂时相学,鸥行炯自如。
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斗鸡初赐锦,舞马既登床。
帘下宫人出,楼前御柳长。
仙游终一閟,女乐久无香。
寂寞骊山道,清秋草木黄。
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
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
巫峡蟠江路,终南对国门。
系舟身万里,伏枕泪双痕。
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尊。
佳辰对群盗,愁绝更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