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烟萝穿几重,柴车倦驱驾。
忽寻钟磬音,山腰得僧舍。
主僧闻我来,曳杖出相迓。
揖我坐虚阁,登临欠台榭。
老屋数椽馀,风物自闲暇。
古木出云杪,遥岑来竹罅。
下临一泓水,涵光冷相射。
但能了此生,未遽惭大厦。
我本山中人,偶失学圃稼。
为米聊复留,两同僧过夏。
得舟家可浮,遇竹宅便借。
是处皆南山,何必东篱下。
悠悠去忘归,宁畏长官骂。
松月苦留客,徘徊度清夜。
明朝过桃溪,溪女莫相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知柔在天台山游历的经历。首句“烟萝穿几重”展现了山间缭绕的雾气和茂密的藤萝,给人以幽深之感。接着,“柴车倦驱驾”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疲惫,但“忽寻钟磬音,山腰得僧舍”则透露出寻找宁静与解脱的喜悦,他找到了一处山腰的僧舍。
僧人热情地迎接诗人,“曳杖出相迓”体现了僧人的友善。诗人被邀请至“虚阁”,感叹简陋的居所却有“风物自闲暇”的意境,四周古木参天,远山近竹,景色宜人。他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表示即使生活简朴,也能满足于“但能了此生”。
诗人自述原本是山中之人,因生活所需暂离山林,但与僧人共度夏季,过着简朴的生活,心中并无遗憾。他欣赏山中美景,认为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地方,如陶渊明所说,南山即佳处。诗人悠然忘返,甚至不惧怕外界的责骂,沉浸于松月之下的宁静夜晚。
最后,诗人预告明日将过桃溪,提醒溪边的女子不必惊讶他的来访,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态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自我反思,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不详
多病登台今古情,菊花摇荡午凉生。
山前木落石岩出,海上潮来秋渚平。
野兴已随芳草远,归鞭更傍落霞明。
愧无十丈开花句,独卧禅房心自清。
古寺来投宿,云岩第几层。
有诗堪供佛,无事且依僧。
小阁泉喧枕,修廊雨暗灯。
好峰看未足,梦绕碧崚嶒。
鬓缘心事随时改,依旧在天涯。
多情惟有,篱边黄菊,到处能华。
会稽新命剖鱼符,又向蓬山锁直庐。
林壑萦回多洞府,人烟高下半楼居。
知音好采柯亭竹,博物应探禹穴书。
公暇仙舟宜案部,鉴湖晴色照乡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