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嘉兴一日至灵岩驻跸二首(其一)

槜李至灵岩,一百卅馀里。

舟行纵顺风,比至亦晚矣。

长堤可跋马,笃速便且驶。

易马行逾刻,风帆落后已。

北南殊所习,其别乃若此。

谁挂翰林帆,昼寝方隐几。

前行马及之,舣岸行且止。

谓彼落后劳,彼喜逸无比。

饱食倦且眠,夜到亦可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在清乾隆年间从嘉兴前往灵岩山的行程中,对沿途景色和马车与帆船两种交通工具的对比感受。诗中充满了细腻的生活观察和哲理思考。

首句“槜李至灵岩,一百卅馀里”,点明了旅程的距离,从槜李(今浙江嘉兴)到灵岩山有一百三十多里路程。接下来,“舟行纵顺风,比至亦晚矣”描述了乘船旅行时,虽然顺风而行,但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仍然较晚,体现了水路旅行的特性。

“长堤可跋马,笃速便且驶”则转向了陆地交通,提到在长堤上可以骑马疾行,速度更快。接着,“易马行逾刻,风帆落后已”比较了换乘马匹与帆船的速度差异,强调了陆路交通的便捷性。

“北南殊所习,其别乃若此”指出南北两地在习惯上的不同,暗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接下来,“谁挂翰林帆,昼寝方隐几”描绘了一位在船上昼寝的文人形象,表现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前行马及之,舣岸行且止”描述了马车追上了帆船,停靠岸边的情景,展现了旅途中的偶遇。最后,“谓彼落后劳,彼喜逸无比。饱食倦且眠,夜到亦可耳”表达了对后行帆船的劳顿与前行动物的悠闲的对比,以及对旅途劳顿后的满足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深刻体悟。

整首诗通过对比陆路与水路旅行的不同体验,以及对途中人物行为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乾隆皇帝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活的敏锐感知,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旅途中劳逸结合、享受当下生活的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自嘉兴一日至灵岩驻跸二首(其二)

易舟宝带桥,取道石湖寺。

跋马上方山,复行廿里地。

申刻至灵岩,罨画峰愈翠。

坐我临湖榭,太湖在襟袂。

非历半日劳,那惬无穷意。

来往已半月,弹指讶何易。

形式: 古风

再游寒山别墅

灵岩纡䍐跸,所为游寒山。

春晓宿雨收,千嶂泮轻烟。

遵磴下高峰,天平在目前。

此则姑舍是,已悉率戒盘。

过岭不五里,别墅爰至焉。

巀嶭屏陡壁,逶迤枕平峦。

渟为半亩池,激为千仞湍。

随宜置亭阁,面势抱林泉。

昨去落梅英,今来绽牡丹。

今昨信幻耳,来去亦傥然。

凡夫果不凡,即境知人仙。

中心以藏之,句留苍岩间。

形式: 古风

清晖楼

架木为高阁,疏泉得廓池。

淙声阶下听,秀色座间披。

笙奏新篁籁,衣沾宿雾丝。

景参米氏画,神会谢家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听雪阁作

范家有别业,恰与寒山连。

过墙步幽径,趁此片时閒。

松泉饶古意,色声真净天。

板阁据峡上,听雪聊复然。

石湖出处皆,宧光一往焉。

无事对斯境,吾亦欲晏眠。

今岂鲜其人,过时名乃传。

惕意井三爻,游心白驹篇。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