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在清乾隆年间从嘉兴前往灵岩山的行程中,对沿途景色和马车与帆船两种交通工具的对比感受。诗中充满了细腻的生活观察和哲理思考。
首句“槜李至灵岩,一百卅馀里”,点明了旅程的距离,从槜李(今浙江嘉兴)到灵岩山有一百三十多里路程。接下来,“舟行纵顺风,比至亦晚矣”描述了乘船旅行时,虽然顺风而行,但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仍然较晚,体现了水路旅行的特性。
“长堤可跋马,笃速便且驶”则转向了陆地交通,提到在长堤上可以骑马疾行,速度更快。接着,“易马行逾刻,风帆落后已”比较了换乘马匹与帆船的速度差异,强调了陆路交通的便捷性。
“北南殊所习,其别乃若此”指出南北两地在习惯上的不同,暗示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接下来,“谁挂翰林帆,昼寝方隐几”描绘了一位在船上昼寝的文人形象,表现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前行马及之,舣岸行且止”描述了马车追上了帆船,停靠岸边的情景,展现了旅途中的偶遇。最后,“谓彼落后劳,彼喜逸无比。饱食倦且眠,夜到亦可耳”表达了对后行帆船的劳顿与前行动物的悠闲的对比,以及对旅途劳顿后的满足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深刻体悟。
整首诗通过对比陆路与水路旅行的不同体验,以及对途中人物行为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乾隆皇帝对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活的敏锐感知,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旅途中劳逸结合、享受当下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