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百一诗》由明代诗人黄圣年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君子与小人、贞女与疑虑、光明与黑暗、正直与奸佞之间的关系,以及美言与伪善、行动与结果、民众与官员之间的复杂互动。
首句“君子远嫌,于人不知”点出君子的高洁品质,他们远离嫌疑,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坚守道德。接着“贞女自誉,适授之疑”则揭示了贞女的自我赞誉反而可能引起他人的猜疑,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
“大明当天,重昏自败”与“白昼秉彗,乃自生怪”对比鲜明,前者象征光明与正义,后者则暗示黑暗与邪恶。这两句强调了光明的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光明也能驱散阴霾,带来希望。
“尧舜举直,不烦其术”赞扬了古代圣君如尧舜,他们选拔正直的人才,无需复杂的手段。而“岂诸谗顽,而能一一”与“岂其剸割,必俟太阿”则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讽刺,指出他们难以一一得逞,暗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美言玮节,其伪孔多”揭示了美言背后的虚伪,提醒人们要警惕表面的华丽言语。接下来“登车执辔,坐致千里”与“与骥同奔,何时而已”通过比喻,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即使与骏马并驾齐驱,也需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民讟其上,吏雠其主”描绘了民众对官员的不满,以及官员与下属之间的矛盾。最后“可以取庸,子将證父”警示人们,即使是普通人,也可能犯下严重的错误,甚至背叛自己的亲人,强调了责任与后果的重要性。
“人亦有言,以方试病”引出了一句古老的谚语,意在通过测试来检验事物的真伪。而“无损其方,祇速其命”则告诫人们,不要损害事物的本质,否则只会加速其灭亡,强调了保护和珍惜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百一诗》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比喻和寓言,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正直、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