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桃花源上避秦人,岂料渔舟见此身。
胡虏杀人掊玉帛,简编破椟委泥尘。
谁施骨肉死生惠,只有皇天后土仁。
可保斯文犹未堕,庙堂宜亦用儒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题为《三月五日南京梢工来报船经金人残毁之后尚有书籍存者且以二诗为信忽睹高仲夷唱和诗不胜感叹辄用其韵识其事率同赋》。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通过桃花源的隐喻,表达了对战乱中文化典籍遭受破坏的痛惜。"避秦人"暗示了对动荡时局的逃避,而"渔舟见此身"则揭示了诗人自身的流离失所。接下来的诗句揭露了胡虏(指金人)对财物与文化的贪婪,"掊玉帛"和"简编破椟委泥尘"形象地刻画了书籍的毁灭。
诗人感慨于在这样的灾难中,只有天地自然(皇天后土)展现出仁慈,而人间的骨肉亲情和文化传承似乎已被遗忘。然而,他仍然寄希望于"斯文犹未堕",即文化精神还未完全消亡,期待朝廷能重用儒臣,以保护和复兴文化。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对知识文化的珍视。
不详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古今之祸此云奇,倏忽犬戎城下师。
犯阙过于侯景速,劫君更比禄山危。
万方瑞物问何在,五世誓书知谩为。
祸难群凶谁首尾,京如狼虎黼狐狸。
苍皇徒步子孙随,倒邑空城失所之。
十日不通京国信,一灯谁忆上元时。
大河难阻金人过,远道休论铁马期。
弭难九州宜祭鼎,庆云翔鹤误声诗。
客子能久惯,将何号有生。
墨池能入用,纸被喜无声。
新月生缑岭,凄风过渭城。
忽如无所叹,却似太忘情。
积雨深秋与恨翻,悠悠何力胜朝昏。
久同下里饶诗句,乍学高人傍酒樽。
径醉便知能傲世,狂吟更觉解招魂。
颇怜陶令徒全美,只肯丁宁乞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