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前再题南庄壁二首(其一)

苍皇徒步子孙随,倒邑空城失所之。

十日不通京国信,一灯谁忆上元时。

大河难阻金人过,远道休论铁马期。

弭难九州宜祭鼎,庆云翔鹤误声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仓皇之中,徒步带着子孙们逃亡,城市倾覆,人们流离失所。
十天没有京城的消息传来,孤灯下又有谁还记得元宵节的欢乐时光。
黄河也无法阻挡金人的入侵,不必再期待铁骑的援助。
为了平息战乱,全国应当共祭神鼎,吉祥的云彩和飞翔的白鹤误入诗中,带来哀伤的气氛。

注释

苍皇:慌乱。
徒步:步行。
子孙:后代。
倒邑:倾覆的城市。
失所:无家可归。
京国:京城。
信:消息。
上元时:元宵节。
大河:黄河。
金人:指金朝侵略者。
铁马:骑兵。
期:期待。
弭难:平息灾难。
九州:全国。
祭鼎:祭祀神鼎。
庆云:吉祥的云彩。
误声诗:在诗中引起哀伤的情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苍皇徒步子孙随",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在慌乱中带着家人徒步逃亡的悲惨画面。"倒邑空城失所之",进一步强调了家园被毁、无处安身的凄凉境况。

"十日不通京国信",表达了战事严重到连朝廷的消息都无法传递,人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恐慌中。"一灯谁忆上元时",以元宵节的灯火反衬出此时的孤寂和对往昔和平欢乐的怀念。

"大河难阻金人过",揭示了敌人的强大和局势的严峻,即使天堑黄河也无法阻挡侵略者的步伐。"远道休论铁马期",暗示了抵抗的无力和对未来的悲观。

最后两句"弭难九州宜祭鼎,庆云翔鹤误声诗",诗人寓言性地提出,要解决眼前的灾难,全国上下应团结一心,共渡难关,而不是沉溺于诗歌中的虚幻希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困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久客

客子能久惯,将何号有生。

墨池能入用,纸被喜无声。

新月生缑岭,凄风过渭城。

忽如无所叹,却似太忘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乞酒

积雨深秋与恨翻,悠悠何力胜朝昏。

久同下里饶诗句,乍学高人傍酒樽。

径醉便知能傲世,狂吟更觉解招魂。

颇怜陶令徒全美,只肯丁宁乞食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亡友陈无己有立春诗云朱门谁送青丝菜下里难酬白雪歌颇为都下诗人所称今日立春诵之而作

地下修文几岁郎,尚怜有子已争行。

青丝盘到特挥泪,红锦诗馀合断肠。

安得见予今议论,果谁识子古文章。

从兹花发知多少,试访彭门旧讲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子强赋诗还张簿与予唱和诗卷复用韵谢之

同时先后避风尘,异县相看意更亲。

不武可知难陷阵,片文安得易容身。

胡儿去喜添新恨,燕子来惊问故人。

何处有诗能自胜,赖君揖客赏阳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