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金末元初诗人王寂为悼念僧人义和所作。诗中以哀婉之笔,描绘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感慨。
首联“瘦权平昔事风骚,痛矣吟魂不可招”,开篇即点明逝者生前的才华与个性,以“风骚”二字形容其文学才华,而“瘦权”则暗示其身体状况,表达了对逝者才华与生命的惋惜之情。“痛矣吟魂不可招”,则直接抒发了对逝者灵魂无法再被召唤回来的悲痛之情。
颔联“庙里香炉从此去,杖头明月更谁挑”,进一步描述了逝者离去后,庙里的香炉无人再祭拜,杖头的明月也失去了陪伴,形象地表现了逝者离去后的空虚与寂寞,以及人们对逝者的深深怀念。
颈联“云披山顶浮螺髻,风鼓松声振海潮”,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逝者的精神与影响。山巅的云雾仿佛是逝者留下的痕迹,松林中的风声则是对逝者记忆的回响,生动地展现了逝者虽已离去,但其精神与影响依然存在,如同自然界的永恒。
尾联“他日东坡作真供,石泉槐火忆参寥”,借用苏轼的故事,表达了对逝者未来的怀念与期待。想象着在未来的某一天,逝者如同苏轼一般,成为真正的供奉对象,人们在石泉边点燃槐木之火,回忆起逝者,表达了对逝者永恒怀念的深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深刻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