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山中谣二首(其一)》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诗人缪荃孙所作。诗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选择,通过对比“达官”与“野僧”的行为,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功利的反思。
首句“偶作山中游,愿向山中老”,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自己偶然间踏入山林,却产生了留在此地直至老去的愿望。这既是对山中宁静、自然之美的向往,也是对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接着,“只愁山中人,不知山中好。”这一句转折,似乎在说山中人可能并未真正理解或欣赏山中的美好,暗示了山中生活并非完全无忧无虑,也可能存在某种局限或误解。
随后,“达官爱入山,野僧爱入城。”这里通过对比“达官”(即有权势的官员)和“野僧”(即隐居山林的僧侣),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达官贵族或许出于逃避现实压力或是寻求精神寄托而选择进入山林,而野僧则可能是因为厌倦尘世的纷扰,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而选择城市生活。
最后,“扰扰亦无心,毋近利与名。”这句话总结了诗人对这两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追求山中生活还是城市生活,都应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避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这里的“扰扰”指代了世俗的喧嚣与烦恼,而“毋近利与名”则是对保持内心纯净、不为外物所动的呼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选择的深思,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