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息

可为长太息,行止亦何因。

叶落犹为客,诗成不似人。

雨归松径暮,月照草堂新。

一读尼山论,狂歌思逸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太息》,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邦畿所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与感慨。

首句“可为长太息”,开篇即以一声长叹引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接着,“行止亦何因”一句,提出疑问,似乎在探讨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命运的安排,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叶落犹为客”一句,运用了落叶随风飘零的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不定,即使在秋天这样的收获季节,也难以找到归属感,如同远行的旅人,始终是客居他乡。这种比喻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

“诗成不似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感叹自己的作品虽能抒发情感,却无法完全反映真实的自我,仿佛诗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暗示了心灵与外在表现之间的断裂。

“雨归松径暮,月照草堂新”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雨后的松林小径与夜晚的月光洒在草堂上,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自然界的美与诗人的愁绪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最后一句“一读尼山论,狂歌思逸民”引用孔子的言论,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孔子曾言:“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诗人或许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漠,以及对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的生活状态的渴望。通过“狂歌”这一动作,诗人似乎在以一种超脱的姿态,向传统价值观发出挑战,寻求精神上的解放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语言含蓄而富有哲思,情感真挚而深沉,体现了王邦畿作为一位文人学者的独特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416)

王邦畿(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独夜

起坐不成寐,冥冥夜未分。

一灯微有影,四壁悄无闻。

豆架斜留月,鱼池下过云。

个中宜记著,心绪未能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雷峰寺(其一)

望水幽情惬,逢山笑口开。

悔将经岁别,喜及蚤春来。

好鸟语高树,晴云照落梅。

无烦修净土,是处迥无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雷峰寺(其二)

劳生多可怜,于此得清缘。

竹屋人心直,蒲团佛语圆。

海潮鱼听法,松树鹤生天。

相对此朝夕,禅心亦渺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雷峰寺(其三)

云林多逸兴,春色好登台。

海气时疑雨,山形隐似雷。

竹分閒地种,池拟向门开。

日暮高松顶,西方一鸟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