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篇赠某公

东方盗起颜神镇,凿山偷矿争相奋。

官兵动地下济城,流入河南掠州郡。

河南州郡无夙备,卒然有警俱奔溃。

长吏只图得倖免,岂敢勒兵与之对。

贼势长驱日以张,揭竿蜂起全无畏。

羽书中夜报未央,天子震怒矜居氓。

诏令司马选将士,立殄此贼无周章。

将军鲁某众所举,低头受策谒乌府。

老兄首言当截屠,慎勿驱之变王土,事在沉舟并破釜。

旧时刘家两兄弟,杀人流血日满地。

后来虽云湛海中,凡其所经何酷凶。

余也此时亦在座,闻之不觉兴愚懦。

将军能不负所言,顷刻便将贼锋挫。

人知将军走狗功,岂知定策为老兄。

昨朝莱芜盗复起,云是王堂之旧旅。

公然劫库复攻城,县令束手民无倚。

朝臣闻之俱蹙悸,又恐流入河南去。

余独轩然发一笑,老兄既在何足虑。

事无左验信者稀,从头又说将军事。

未几三日有捷音,乃闻此贼都成擒。

若非老兄霹雳手,依违之辈其能任。

纵贼出境有时令,老兄申诫人心定。

中丞建节更东来,把截正喜诸道并。

釜鱼尚欲归故巢,伏兵已据蒙山高。

是时王常穷万巘,督战况为吕与萧。

诸公经略皆人豪,协谋何足袪纤妖。

设使此贼袪不力,民之向背犹未的。

我昔揽辔曾东巡,年饥眼见民相食。

况是武皇驾南征,遂使公私无寸积。

赈文乞帝帝曰可,白金赐出三千颗。

六郡何民不腹枵,勺水岂救方然火。

只今旱劳又频年,横征暴索还依然。

固知此贼当早戮,不知此贼亦可怜。

此贼亦是吾赤子,吾何使其至于此。

老兄自咎巡无状,谦光益盛谁不谅。

若论弊政所由来,如我无状真当让。

重贻危事今已安,更赖图危遗保障。

君不见治国如治病,东方之病悬微命,涣邪不若元气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东方篇赠某公》是明代诗人王应鹏的作品,通过描绘东方盗贼兴起的情景,展现了官府应对盗贼的举措以及最终平定叛乱的过程。诗中不仅描绘了盗贼的猖獗和官府的应对策略,还体现了诗人对于平叛将领的赞扬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诗的开头描述了盗贼在颜神镇开始活动,他们挖掘山矿,互相争斗,甚至深入到河南州郡进行抢劫。官军虽然有所行动,但面对迅速增长的贼势显得力不从心。诗中提到,官员们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安全,而不是如何有效对抗盗贼。

接着,皇帝得知情况后,紧急调派将领前往平叛,并且特别提到了某位将军鲁某,他被众人推举出来,接受了平叛的任务。在老兄的建议下,这位将军采取了果断的措施,迅速挫败了盗贼的攻势,保护了百姓的安全。

诗中还提到了后续的事件,包括莱芜地区盗贼再次兴起,以及最终成功擒获所有盗贼的故事。诗人在描述这一过程时,特别赞扬了老兄的智慧和决断力,认为如果没有他的指导,可能无法取得这样的成果。

最后,诗人反思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包括饥荒、赋税沉重等问题,表达了对盗贼的同情,同时也对自身作为官员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表示自责。诗中还提到,平定盗贼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未来仍需持续关注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细节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军事行动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9)

王应鹏(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瓜州有述

銮舆将出狩,逻骑已先征。

淮北三年水,江西六月兵。

已应经睿览,未许括苍生。

直北天王地,星河永夜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元夕怀上都

皎皎月如水,遥天入斗微。

火云三殿合,清禁六鳌飞。

乐事何妨盛,民风到处非。

夜来双玉佩,明白梦垂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易州察院书壁

旅食京华久,嗟嗟始愿违。

早时思补衮,今日望垂衣。

北极天长拱,东都事已非。

桑田无一寸,何以奠郊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次栗斋道长

细雨长江急,青灯入夜深。

静看三尺剑,深负百年心。

响落云中雁,愁添梦后砧。

扁舟依古岸,蟋蟀正秋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