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古别离

紫燕黄鹄虽别离,一举千里何难追。

犹闻啼风与叫月,流连断续令人悲。

赋情更有深缱绻,碧甃千寻尚为浅。

蟾蜍正向清夜流,蛱蝶须教堕丝罥。

莫道断丝不可续,丹穴凤皇胶不远。

草草通流水不回,海上两潮长不返。

形式: 乐府曲辞

翻译

尽管紫燕和黄鹄离别了,但它们一旦展翅,千里之遥也极易追赶。
仿佛仍能听见它们在风中啼鸣、月下呼叫,那断断续续的声音让人感到悲伤。
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切缠绵,即使千尺的碧井也显得太浅。
明月之夜,蟾蜍的影子似乎在流动,而蝴蝶终将被蛛丝缠绕。
别说断了的丝线无法再续,凤凰之胶可以将它紧密相连。
草率的分离如流水不再回转,就像海上的两次潮水永远无法返回。

注释

紫燕:紫色的燕子,这里代指离别的双方。
黄鹄:黄色的大鸟,常象征高飞或离别。
一举千里:形容飞行迅速,轻易跨越远距离。
啼风:在风中啼叫,比喻哀鸣。
叫月:对着月亮鸣叫,象征孤独与思念。
流连:留恋不舍。
赋情:抒发情感。
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碧甃:绿色的井壁,比喻情感的深度。
千寻:极言其深,古时一寻为八尺。
蟾蜍:月亮上的阴影,常被描绘为蟾蜍,此处借指月亮。
蛱蝶:一种蝴蝶,这里象征被情感束缚的对象。
丝罥:蛛丝缠绕,比喻情感的羁绊。
断丝:断裂的丝线,比喻分离的关系。
丹穴凤皇胶:传说中的神胶,出自凤凰巢穴,能粘合任何东西。
草草:轻率,匆忙。
通流水不回:比喻一旦分离就无法挽回。
两潮:早晚两次的海潮,比喻时间的流逝和机会的不再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作品,名为《杂曲歌辞·古别离》。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乡愁和对远去亲人的深情怀念。

"紫燕黄鹄虽别离,一举千里何难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深,尽管彼此相隔遥远,但心中的思念却能一举跨越千山万水。

"犹闻啼风与叫月,流连断续令人悲。" 通过风声和月光,诗人仿佛还能听到远方亲人的呼唤,这种隔绝的交流让人感到无限哀伤。

"赋情更有深缱绻,碧甃千寻尚为浅。" 诗中表达了情感的深厚,尽管海水万丈,也不足以形容心中的思念之浓。

"蟾蜍正向清夜流,蛱蝶须教堕丝罥。" 这两句借助蟾蜍和蛱蝶的比喻,强调了情感的脆弱和易断,即便是细小如蛛丝,也需要小心翼翼地维系。

"莫道断丝不可续,丹穴凤皇胶不远。" 诗人鼓励人们即使情丝已断,也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之血可以粘合破碎的物品一样,真挚的情感总有重逢的机会。

"草草通流水不回,海上两潮长不返。"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宿命,即时间一去不复返,就如同海上的潮汐,不可能再次回到过去。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借助神话传说的比喻,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离别之情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收录诗词(302)

吴融(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903),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当晚唐后期,一个较前期更为混乱、矛盾、黑暗的时代,他死后三年,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也就走入历史了,因此,可以说是整个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之一

  • 字:子华
  • 籍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850

相关古诗词

江行

来时风,去时雨,萧萧飒飒春江浦。

欹欹侧侧海门帆,轧轧哑哑洞庭橹。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西陵夜居

寒潮落远汀,暝色入柴扃。

漏永沈沈静,灯孤的的清。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形式: 五言律诗

李周弹筝歌

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乃知此语未必然,李周弹筝听不足。

闻君七岁八岁时,五音六律皆生知。

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

青骢惯走长楸日,几度承恩蒙急召。

一字雁行斜御筵,锵金戛羽凌非烟。

始似五更残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蝉。

又如石罅堆叶下,泠泠沥沥苍崖泉。

鸿门玉斗初向地,织女金梭飞上天。

有时上苑繁花发,有时太液秋波阔。

当头独坐摐一声,满座好风生拂拂。

天颜开,圣心悦。

紫金白珠沾赐物,出来无暇更还家。

且上青楼醉明月,年将六十艺转精。

自写梨园新曲声,近来一事还惆怅。

故里春荒烟草平,供奉供奉且听语。

自昔兴衰看乐府,秪如伊州与梁州。

尽是太平时歌舞,旦夕君王继此声,不要停弦泪如雨。

形式: 古风

杏花

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

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

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

形式: 古风 押[萧]韵